">
極目新聞記者 關前裕
通訊員 孟鑫杰
7月9日,湖北鄖西縣香口鄉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襲擊。洪流裹挾著泥石沖毀道路、吞噬家園,多個村莊淪為“孤島”,電力、通信、供水全面中斷。
在這場與洪魔的殊死較量中,香口鄉的黨員干部、基層骨干、普通群眾與社會各界同心協力,用血肉之軀筑起生命防線,以守望相助譜寫抗災壯歌。從鄉干部背起八旬老人蹚過泥濘,到五保戶揮鍬開辟救災通道;從“孤島”上的黨員帶傷堅守,到愛心企業連夜運送物資,無數感人瞬間匯聚成穿透雨幕的光芒,照亮了災后重建的希望之路。

大家齊心對抗洪流
黨員干部:洪流中的 “逆行者”
“老人家別怕,我背您走!”7月9日下午,董家坪村3組西溝口的暴雨如注,80多歲的魯正艷老人癱坐在溝邊的危房里,雙腿發軟無法站立。她的兒子吳長國因眼疾看不清路,急得直跺腳。鄉人大主席彭先宏帶隊排查到此時,二話不說就俯身蹲下,將老人穩穩背在肩上。泥漿沒過腳踝,每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他卻死死攥著老人的衣襟,深一腳淺一腳蹚過100多米的泥濘,直到把老人安置在村部安置點的長椅上,才抹了把臉上的雨水,轉身又沖進雨幕。
同一時間,湖嶺村已成“孤島”的消息傳到鄉黨委。“必須進去!群眾在等我們!”副鄉長王福軍、宣傳委員劉明銘、年輕干部劉浩曦三人抓起救生衣,沿著被沖毀的山路往村里闖。滑坡路段的碎石不斷滾落,他們手腳并用爬過近70 度的陡坡;被洪水淹沒的低洼處,水深及腰,只能抱著樹干緩緩挪動。兩個小時的徒步跋涉,當三人滿身泥土地出現在湖嶺村口時,正在屋檐下瑟瑟發抖的村民們瞬間紅了眼眶——“鄉干部來了,我們有救了!”
7月10日的孟川村邊界,濁浪翻滾的河道成了“生死線”。下香口村村民夏芳的丈夫和兒子被困在河對岸的巨石上,前后道路全被沖毀,三條河道的水流速超過每秒3米。“拉繩!我們搭人墻!”縣應急局負責人的吼聲蓋過雨聲,鄉武裝部長祝方華迅速解下腰帶,與鄉干部劉楊、村干部李朝山等人手挽手站成一排。6根繩索在兩岸固定,他們踩著齊胸的洪水,用身體當“錨點”,讓被困者抓著繩索緩緩橫渡。激流一次次將人沖得搖晃,勒進肩膀的繩索滲出血跡,他們卻始終喊著號子保持隊形。當被困父子終于踏上對岸時,祝方華的手臂已被繩索磨出兩道血痕,他卻笑著說:“人沒事,比啥都強。”
在這場戰斗中,村支書們成了“定海神針”。孟川村支書張立榮連續4天日均睡眠不足4小時,雙腿在洪水中泡得腫脹如“象腿”,喉嚨喊到失聲,只能用手勢指揮轉移。當最后一名村民被背到安置點時,有人提醒他“家里半層樓被淹了”,他只是擺擺手,用沙啞的聲音擠出一句:“人在就好。” 白果溝村支書李氣順面對八十多歲獨居的老母親與全村群眾的抉擇時,含淚下令“先救鄉親”,直到次日清晨才托人捎回一句“娘,兒子對不住您”。董家坪村支書范梨花日夜連軸轉,嗓子啞得發不出聲,就用手勢指揮救災,記者想采訪她,她只匆匆擺手:“多給點物資,比啥都實在。”

鄉人大主席彭先宏將老人背在肩上
基層骨干:風雨中的 “承重墻”
“這點傷不算啥,救災耽誤不得。”7月12日中午,湖嶺村黨支部委員王定霞的右臂還纏著滲血的紗布,左手掌的擦傷處結著黑痂,她卻正蹲在救災物資堆前,用沒受傷的手指清點礦泉水數量。當天早晨,她冒雨去采購救災食材時,腳下一滑跌入3米深的水潭,右臂被碎石劃開10厘米長的口子,左腿挫傷得幾乎站不穩。醫生勒令她臥床輸液,她卻把吊瓶掛在村部的樹杈上,左手扎針,右手登記物資臺賬。“120份方便面、80床棉被,不能錯一戶。” 她咬著牙核對清單,午休時間成了她的“專屬治療時段”,下午2點準時拔掉針頭回到崗位。
李師關村婦聯主席潘厚琴的膠鞋底磨出了洞,腳趾甲縫里嵌著黑泥。7月9日起,她主動請纓支援重災區,6天輾轉董家坪、白果溝、孟川三村。在董家坪,她逐戶敲門勸離危房戶,對著不肯走的老人說“我給您當閨女,陪您去安置點”;在白果溝,她帶著村民挖泄洪道,泥漿濺滿臉龐也顧不上擦;在孟川村,她組織40戶村民清淤,雙手磨出血泡就裹上布條繼續干。“潘姐的手比男人還糙。” 村民們心疼地說,可她總笑著搖頭:“多清一方泥,大家就能早一天回家。”
前孟川村駐村第一書記楊洪波還有3個月就要退休,得知災情后,他揣著降壓藥連夜趕回村里。在齊腰深的淤泥里,他揮著鐵鍬幫受災戶清理院落,年輕人勸他休息,他卻說:“我在這村待 5年,每家門檻都摸熟了,這點活算啥。” 董家坪村5組組長陳世海則用“土辦法”組織自救:挨家挨戶敲鑼喊“出勞力”,帶領村民3小時清完主干道的泥石;給7戶重災戶分任務,“一家清一戶,半天就見底”。他在危險路段插的紅布條警示旗,成了組里最醒目的“安全路標”。
這些基層骨干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在平凡崗位上筑起“防火墻”。王定霞的救災臺賬上,每一筆物資發放都精確到“1個雞蛋、2兩土豆”;潘厚琴的記事本里,記著“張大爺需要降壓藥、李嬸家孫子缺奶粉”;陳世海的手機相冊里,存滿了村民房屋受損的照片,備注著“急需修補”“可住人”。他們用細致與堅韌,讓救災工作如齒輪般精準運轉。

香口抗洪
百姓力量:泥濘中的 “守望者”
“讓物資車過去!”7月11日清晨,湖嶺村金盆安置區的五保戶吳理發掄起鐵鍬,狠狠插進沒過腳踝的泥漿里。75歲的他和61歲的康壽明,是村里最先投入道路清障的人。這兩位平日靠政府照料的老人,得知村道被泥石堵死,天不亮就揣著饅頭出門。吳理發鏟淤泥,康壽明清碎石,鐵鍬斷了就用手刨,手掌磨出血泡就往傷口上撒把泥土止血。“我們受政府照顧這么多年,該報恩了。” 吳理發的聲音帶著喘息,卻沒停下手里的活。他們的身影驚動了村民,二十多人陸續加入,原本預計3小時的搶通任務,1小時就完成了。
董家坪村的操世奎沒想過自己會成為 “供水英雄”。7月10日,1、2、3組的取水點被砂石掩埋,120名村民面臨斷水。這位40多歲的普通村民,挨家挨戶拍門:“走,去清取水點!”10位村民跟著他,踩著濕滑的山路走了30分鐘。沒有工具就用臉盆舀泥,石頭太大就合力抬,中午啃口干饃繼續干。當傍晚第一股清水流出來時,操世奎癱坐在泥地上,看著村民們排隊接水的身影,咧開嘴笑了—— 他的雙手已被碎石劃得全是口子。
孟川村7 組的畢方文家,灶火已連續3天沒熄過。7月9日晚,他看到救援人員冒雨趕路,當即讓妻子燒起柴火:“給他們弄口熱的!”很快,李正明、徐世飛等村民陸續端來米、面、蔬菜,自發組成“愛心食堂”。200多名救援人員在這里吃到了熱乎飯:孕婦喝上了紅糖蛋湯,司機們捧著蒸紅薯暖手,醫護人員狼吞虎咽地扒著米飯。畢方文的妻子說:“他們為我們拼命,我們總得讓他們吃飽。”
退役軍人徐顯偉的故事,則藏在沾滿泥漿的車廂里。7月10日凌晨,他在十堰接到老家電話,當即開著貨車往回趕。100多公里的路,他闖過5處塌方路段,天亮時終于抵達孟川村。此后5天,他的車成了“移動倉庫”,拉著救災物資跑遍全村12個村民小組,輪胎陷進泥里就自己墊石頭,油箱沒油了就用塑料桶往里面灌。“我是軍人,退伍不褪色。” 他說這話時,正在幫獨居老人扛面粉,后背的汗漬印出“迷彩”形狀。
這些百姓用最樸素的行動詮釋“互助”:溫仁忠幫村干部登記災情,逐戶核對“玉米被沖毀多少畝、房屋裂縫幾厘米”;陳世海的妻子組織婦女們縫補救災帳篷,針線在帆布上來回穿梭;孟川村的孩子們則提著水桶,給救援人員送水喝。他們或許叫不出彼此的名字,卻在災難中擰成一股繩,讓“守望相助”不再是口號,而是遞過來的一把鐵鍬、一碗熱飯、一個攙扶。

書記擔當
八方支援:雨幕中的 “溫暖流”
“這些都送去湖嶺、孟川!”7月15日清晨,香口百佳惠超市老板趙建軍指揮員工裝貨:160斤土豆、150斤洋姜、180斤南瓜……連貨架上最后580斤生姜都清空了。“算啥捐贈,就是給鄉親們添口菜。” 他抹了把汗,又讓員工往車上搬雞蛋,“輕拿輕放,別碰碎了。”
社會愛心如潮水般涌來。十堰賢內助家政鄖西公司送來30袋大米、27袋面條、10袋面粉,老板說:“我們多送點,老鄉們就能少餓點。” 湖北梨花村酒業、鄖西洪興酒倉的貨車,裝滿了米、面、油,司機師傅們輪流開車,24小時沒合眼;縣工業園區不僅捐了近3萬元的鏟車、鉤機和水泥,書記李燕還帶著干部入戶慰問,記下“王大哥家需要修屋頂、李奶奶缺拐杖”。
這些物資抵達時,總能遇到最動人的場景:湖嶺村的孩子們排著隊幫卸物資,小手抱著蔬菜跑向安置點;孟川村的村民自發組成“卸貨隊”,男人們扛面粉,婦女們分揀蔬菜,連老人都來幫忙點數。當百佳惠超市的土豆分到吳理發手里時,老人顫巍巍地說:“這土豆,比山珍海味還香。”
愛心不僅是物資,更是“搭把手”的默契。縣衛健局的醫療隊帶著藥品徒步進村,在臨時診療點為受傷群眾處理傷口;縣供電公司的搶修隊冒雨架線,讓湖嶺村在“孤島”3天后亮起了燈;志愿者們幫受災戶曬被子、清淤泥,嘴里哼著鄖西民歌,驅散了災后的陰霾。
7月15日傍晚,雨過天晴。香口鄉的山梁上,黨旗在夕陽下格外鮮艷。黨員干部還在統計災情,村民們已開始補種蔬菜,孩子們在清理干凈的操場上追逐嬉戲。這場災難留下了傷痕,卻也淬煉出精神:黨員干部的“沖鋒紅”、基層骨干的“堅守藍”、百姓互助的“暖心橙”、社會支援的“愛心黃”,在這片土地上交織成最動人的色彩。正如董家坪村支書范梨花所說:“洪水會退,泥巴會干,但這些日子里的情誼,會永遠留在香口鄉。”


社會各界為災區送來物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