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李燕 通訊員 姜麗 代慧明)自7月開班以來,武昌區紫陽街道復興路社區暑期托管班好戲連臺,一系列融合非遺、地域文化與紅色教育的公益課程,讓青少年在體驗中觸摸文化根脈,收獲別樣成長。

編鐘實踐體驗。 通訊員供圖
“編鐘作為楚文化的代表,興于西周、盛于春秋戰國,常用于祭祀與宴樂,以青銅為材,‘合瓦形’結構蘊含精妙聲學原理,能發清脆悅耳之音。”“鐘鳴楚天戲傳千年”體驗課上老師娓娓道來。分發模型后,孩子們手持小槌嘗試合奏,清脆鐘聲里,古老文明與少年活力撞出奇妙火花,楚文化的韻律悄然扎根心間。

非遺藝術課堂。 通訊員供圖

寫下對武漢的祝福語。 通訊員供圖
武漢文化小傳人課堂則滿是煙火氣,老師用生動語言勾勒武漢歷史脈絡與民俗風情畫卷,從熱干面、豆皮等特色美食的碳水轟炸,到“過早”的喧囂、端午賽龍舟的激情,孩子們仿佛置身武漢街頭,感受城市煙火氣與獨特魅力。“‘冇得’是‘沒有’,‘拐子’是‘哥哥’……”稚嫩的方言跟讀聲此起彼伏,隨后孩子們為黃鶴樓畫卡上色,在“我愛武漢”橫幅上寫下“武漢真美”,對家鄉的熱愛躍然紙上。

音樂黨課。 通訊員供圖
武漢音樂學院志愿者帶來的音樂黨課更顯深情,《八月桂花遍地開》喚醒革命記憶,《為了誰》重現抗洪壯舉,《平凡天使》搭配抗疫影像時,不少孩子紅了眼眶。當合唱《萱草花》的旋律響起,大別山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已化作種子,在他們心中悄悄發芽。
復興路社區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持續拓展課程維度,讓托管班不僅是暑期托管站,更成為青少年觸摸文化、感悟精神的成長驛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