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 紀平
“游戲害了多少孩子你知道嗎?”“暑假是改變習慣的黃金時期,再不救孩子就晚了”……近日,隨著暑假的到來,一些博主自稱“老師”,用最激烈的言辭、痛心疾首地抨擊游戲是“精神鴉片”,聲稱玩游戲“毀了中國一代孩子”,號召家長一起來抵制游戲。

圖源:新黃河客戶端
之后,博主會推薦家長來聽免費的視頻課程。家長進入免費課程后,“老師”開始頻繁給家長制造焦慮情緒,從而推薦起收費的家庭教育輔導課或者戒網癮訓練營等,費用從數千元到數萬元不等。他們提出的口號往往令家長們心甘情愿掏錢包:“給我X個月,還您一個好孩子!”然而,隨之而來的,是家長們頻繁的消費投訴:課程沒用、收費高昂、教資存疑、退款困難。(據7月21日新黃河客戶端報道)
據記者調查,罵游戲的行為直擊一些家庭的痛點,能夠吸引流量,且已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這些機構的目的,不是為了救陷入網癮的孩子,而是看中了家長的錢包,借他們“病急亂投醫”的心理,來大撈一筆。
教育孩子脫離網癮,無疑是一個難題。一些家長管不住,管不了,就容易掉進機構精心編織的大坑里。難道,機構真有這么神奇的作用嗎?事實表明,還真未必。交錢上網課就能解決問題,無疑是將問題看得太簡單了。而送孩子去戒網癮的學校,孩子往往面臨暴力對待。孩子在戒網癮學校被打致殘、致死的案例,時時見諸媒體。
客觀來說,讓孩子遠離網癮,要重在預防。父母應該從小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多陪伴孩子,不能用手機來替代自己承擔陪伴的責任。雖然不要妖魔化網絡游戲,但游戲的設計擊中了人性的弱點,連成人都可能難以擺脫,更別說心智尚不健全的孩子。再加上孩子到了青春期,心理上的叛逆更會加劇親子關系的惡化。所以,從小建立玩手機的規矩十分重要。
另外,當孩子沉迷游戲的時候,家長和孩子之間,更應該通過良好的溝通來解決問題。求助于社會和機構并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擦亮眼睛。
說到底,家長作為消費者,應該享受相應的權益。這些機構虛假宣傳,是不是違反了平臺規則,是不是違反了相關法律?這些所謂講師或網紅的身份,是真的還是假的?這些所謂的機構,有沒有相關的教育資質?聲稱的“無效退款”,最后有沒有相關部門來約束?就是說,要讓戒網癮的機構運行在法治的軌道,以保障家長的權益和孩子的切身利益。不能讓他們沒幫上孩子,反而害了孩子,坑了家長。
平臺更應該從保護未成年人利益的角度出發,加強審核。對相關機構開展商業活動要保持警惕。如果賬號有違規行為,在必要的時候,應該限流或者對賬號進行處置,以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