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通訊員 田莉 李淵
7月11日,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龍坪鄉申酉坪村的土豆分揀中心里,返鄉創業帶頭人譚志清穿梭在忙碌的人群中,不時彎腰檢查土豆品質,叮囑著村民土豆分揀標準:“40至80克是一個等級,40克以下的迷你薯要單獨放……”村民們按照要求忙碌,金黃的馬爾科土豆堆成小山,處處是豐收的氣息。
這位被鄉親們稱為“土豆大王”的帶頭人,三年前還是一位在建筑行業小有名氣的企業家。2023年春節,譚志清回到老家申酉坪村,眼前的景象讓他牽掛:鄉親們守著“巴掌田”種傳統土豆,畝產剛過2000斤,一年忙下來收入不足萬元。“不能讓家鄉一直這樣!”響應“人才回引”政策的他,帶著全部積蓄留了下來,決心用自己的能力改變現狀。

譚志清和村民在收土豆
要讓土豆成為“致富薯”,得先解決產量問題。譚志清請來恩施州農科院專家實地調研,2024年引進脫毒種薯試種。為讓村民敢跟著干,他提出“統一供種、技術指導、保底價收購”的“三包”承諾——從25畝試驗田起步,到100畝種植基地,村民們的顧慮漸漸消散。在分揀中心干活的王潔枝算過一筆賬:“現在每月能掙兩千多,比以前種自家地強多了。”

譚志清幫村民搬運土豆
種植規模擴大到1000余畝、帶動周邊4個村300多戶時,新的麻煩出現了:村里的路太陡,大貨車進不來,新鮮土豆運不出山。譚志清當即決定修路,在恩施州公路局駐村工作隊和當地政府支持下,他自掏腰包500多萬元,修通了3公里產業路。
路通了,土豆的“出路”就徹底打開了。2025年,申酉坪村的土豆畝產達到6500斤,總產值達600多萬元,是傳統種植時的三倍多。

村民在分揀土豆
如今的申酉坪村,一條條產業路蜿蜒山間,一筐筐金黃土豆整裝待發。譚志清站在分揀中心門口,看著滿載土豆的貨車駛出大山,說道:“計劃明年繼續擴大規模,讓更多農戶受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