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武漢7月23日電(鮮于書晴)群山莽莽的大別山腹地,一列列“銀色閃電”穿梭其間。隨著黃黃高鐵、京港高鐵等線路接入黃梅縣、Z182次列車在蘄春縣設立停靠點,橫縱交織的鐵路網,正在為大別山革命老區帶來發展新機遇。
文旅“流量”變“留量”
走進黃梅縣問梅村,紅墻黛瓦的建筑古樸清雅,黃梅戲唱腔婉轉,非遺挑花色澤絢麗……一條古色古香的文化長廊躍然眼前。
條條高鐵如強勁的紐帶,為問梅村帶來八方游客。“2025年上半年,山莊平均每月接待游客達4萬人次。”問梅村負責人陳志波介紹。

圖為問梅村。新華網發 王麗攝
鐵路不僅是堅實的軌道,更是推動發展的澎湃引擎。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期間,黃梅縣僅8天就接待游客81萬人次,文旅收入同比增長25%;黃黃高鐵開通后,預計今年年增游客30%。一條條鐵軌,正將“流量”變為“留量”,變過客為游客,為黃梅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一粒米撬動新“稻”路
搭乘高鐵,從武漢站出發,僅需1小時14分,便可抵達黃梅東站。2022年4月,黃岡至黃梅高速鐵路正式通車運營,這條鋼鐵動脈不僅讓黃梅縣的稻米及其加工產品順暢“走出去”,更將八方游客便捷“引進來”,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

圖為袁夫稻田。新華網發
一粒米能迸發多大能量?黃梅縣永安村給出了答案,這里的袁夫稻田,一粒稻米讓種植、加工和文旅實現三產融合:種植端,依托1000畝流轉土地推行標準化種植,從育種到收割全程把控品質,為價值提升筑牢根基;加工端,打破“賣原糧”傳統路徑,開發出鮮米酪、米醋、米酒等特色產品,讓每粒米都釋放出更大價值;文旅端,以稻田文化為核心,打造“綠皮火車”餐廳、“稻夢空間”茶歇區等沉浸式場景,讓游客深度體驗“日子很緩、生活很甜”的田園慢生活。
這粒米,還重塑著周邊鄉村經濟生態。袁夫稻田創辦以來,廣泛吸納周邊村民從事保潔、餐飲、種植采收等工作,實現“家門口就業”。截至目前,累計提供就業崗位2.1萬余人次,帶動村民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同時,通過土地流轉盤活資源,1000畝零散農田變為規模化種植基地,每年為村民帶來60萬元穩定租金,并活化利用閑置空間——2間舊屋改造為網紅民宿、4間特色樹屋成為打卡地標、鄉村創客廳展示鄉土文化,激活土地與資源潛力,實現村集體與農民個人雙增收。
在這粒米的帶動下,曾經“靠天吃飯”的農業村成為熱門旅游目的地,新交通、新業態、新思維,正讓這片土地煥發新生機。
一株艾草撐起富民大產業
2025年4月10日22時05分,Z182次列車緩緩停靠蘄春站。這趟深圳至包頭的直達列車,將蘄春與珠三角通行時間壓縮40%,不僅讓“雙城生活”成常態,更讓在外的蘄春人成了蘄艾“推銷員”。
列車開通后,廣州的藥材商當天就能帶著樣品來考察艾田,深圳的設計師周末就能返鄉對接蘄艾文創產品。道地蘄艾,就在蘄春,親眼所見,親自驗證,品質保證才是這些企業不遠千里來選擇蘄艾的根本理由。

圖為蘄春縣蘄艾集團。新華網發
在蘄春智慧物流園里,貼著“Z182次列車同款線路”標識的貨車正排隊裝貨,叉車將打包好的蘄艾灸貼、艾草精油搬上車廂。鐵路開通后,當地企業與列車貨運部合作,艾產品先通過鐵路運到廣州南站,再分撥到珠三角各地,12小時就能到客戶手上,比以前快了整整一天。物流成本下降,僅此一項就讓縣內涉艾企業每年多賺上千萬元。
據介紹,列車開通后,縣內涉艾企業快遞回流率從50%躍升至73.9%,以前要先運到鄂州、武漢中轉的貨物,現在直接從蘄春站發往全國。2024年以來,全縣日均快遞出港件突破7.4萬件,其中八成是蘄艾產品。
截至2024年,蘄春縣蘄艾產業集群,以全產業鏈綜合產值163.06億元、同比增長27.12%的成績,成功躋身“湖北省重點培育特色產業集群”和“省級創新型產業集群”雙榜單。蘄艾品牌價值超過130億。不僅如此,蘄艾全產業鏈提供就業崗位超過30萬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