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張文 何夢雪)朱廟村位于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東南角,是該鎮國土面積最大的自然村,擁有近7000畝水田種植面積。村東部的地塊,距離漳河水庫三干渠灌溉網的最末端,足足14公里之遙。每年插秧時節,村民陳平都要望著缺水的田發愁,“缺水是家常便飯,大家都眼巴巴地盼著能下一場及時雨。”陳平說。

麻城鎮東南角的朱廟村高標準農田項目。通訊員供圖
雖然灌溉距離遠,但水是能放過來的,村民們為什么還要“看天吃飯”?“別提了,放起水來,那可比過年還熱鬧。”朱廟村村支書毛志峰苦笑道。原來,由于地處灌溉網末端,全村每年只有干旱最嚴重的十來天才能等來三干渠的水。而更讓他頭疼的是,村東部這片近700塊巴掌大的小田,就像打碎的鏡子,每次放水都是一場激烈的“搶水戰”。
“誰家先放?”“漏水的損失算誰的?”“我家改種了旱作物,不需要放水,我為什么要攤錢?”......村民大會上,爭吵聲不斷,大家亂作一團。為了達成放水一致意見,毛志峰等村干部常常磨破了嘴皮子。

位于高鐵沿線的團林鋪鎮三村(普庵村、趙廟村、陰山村)聯建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也已成規模。通訊員供圖
轉機出現在2024年秋收后。區農業農村局經過實地考察,決定在朱廟村實行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項目。村民大會上,大家一致同意,對改造翹首以盼。很快,測繪儀在田塊間架起新坐標,設計圖紙逐一完善,這年年底,在挖掘機的轟鳴聲中,農田改造拉開了序幕。
“就像拼積木一樣,我們把1600畝零碎的田塊重新進行了規整,97口堰塘清了淤,還新修了4座泵站,改建了一座泵站。”施工負責人蘇杭介紹。項目包括田塊整治、地力提升、灌溉與排水升級、田間道路修建等工程。規整后,形成了479塊大田的嶄新版圖。同時,還修建了配套渠系建筑物561座、矩形渠7500米,機耕道21公里。

新改建泵站。通訊員供圖
一番改造,打通了“水動脈”。從高處俯瞰,7500米的矩形渠以幾何般的精確度切割田野,將零散田塊重組為標準化網格。“與以往高標準農田改造多修建U型渠不同,這次我們在朱廟村采用的是矩形渠設計。”區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股負責人李明指著剖面圖解釋:“矩形渠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整體澆筑,接縫處理更嚴密,就像給渠道穿上了一層‘防水衣’,實現了零滲漏。”而矩形渠垂直的側壁設計,能扛住收割機等大型農機的擠壓,不易變形,還能節省15%-20%的耕地面積,同時提高水流的速度。新修泵站后,村民們可以利用矩形渠,將豐水期的盈余導入自家堰塘,實現錯峰蓄水。從成本上來計算,每畝田的灌溉成本至少節省了15-20元左右。
望著矩形渠管口里涌入的清水,陳平打趣道:“以前放水全家上陣守夜,現在管口一擰就能輕松搞定。不用再買抽水泵、水管、電線,上、下田塊爭端沒有了,鄉親們也不為放水吵架了。”讓他開心的還不止這些,有了寬敞的機耕道,插秧機、收割機等大型農機設備終于能開進地里了。“再也不用彎腰駝背在地里忙了,我這把年紀,真是力不從心啦。”陳平說。
暮色中,新修的矩形渠在夕陽下泛著金色光澤,清澈的渠水流入碧綠的稻田。站在新修的機耕道上,毛志峰從汩汩水聲中聽出了流淌的希望和豐收的年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