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鍛煉休閑

改造后的公園成為城市綠心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呂銳 通訊員 李良正 實習生 饒培穎
7月25日傍晚,陣陣涼風平息了江城夏日的熱浪。
在位于武漢市青山區和平大道的武漢市園林科普公園內,草木蔥郁,綠樹成蔭。不少市民在櫻花山環形步道上散步,孩子們在草坪上追逐嬉戲,幾位老人隨著廣場舞音樂翩翩起舞。
眼前這片占地11.9萬平方米的公共空間,曾經還是以生產科研為主的功能性苗圃。通過改造升級,如今早已是青山區讓市民推窗見綠的“城市客廳”。
四大改造
重塑公園空間活力格局
從武漢市園林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園的改造提升工程于2022年9月開工,2023年10月完工。該項目設計負責人張萌哲介紹,改造提升的核心是將原苗圃轉型為集植物科普、科研教育、市民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公園。
走進這座公園,極目新聞記者發現,設計團隊通過系統化改造實現了空間重構。一條環形游覽線路貫通全園,串聯起東入口、西入口、星空花園、綠色驛站、百卉含葩園等主要景點。這條環線上還設置了環境監測屏和健康打卡樁,其中環境監測屏上實時展示著當天的天氣狀況、水文狀況等,數據信息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將科普功能融入游覽體驗。
值得一提的是,場地內一座閑置的廢棄加油站被創新二次利用,保留主體結構,改造成綜合性綠色驛站。
記者現場看到,這個驛站提供植綠、識綠、養綠、賞綠等多項公益服務。園區內一棵冠幅達15米的重陽木古樹及原有油麻藤廊架得到完整保留,成為公園的歷史見證。而原有的老舊辦公樓被拆除后,原址新建的玻璃幕墻綜合樓與古樹形成“新老對話”。
針對改造前缺乏開放空間的問題,公園內新增多處草坪區域,提供了更多活力可能。
功能轉型
打造開放共享城市客廳
改造的核心躍升,在于從“專業管理”轉向“市民共創”,讓公園真正回歸于人。
正在草坪旁陪孩子打羽毛球的王女士向極目新聞記者表示:“以前這里是苗圃,周邊也缺少這樣的活動空間。現在改造后,不僅路好走了,活動空間也大了,孩子每天晚飯后都拉著我來這里陪他打羽毛球。”
改造前的園區以生產科研苗圃為主,功能單一且相對封閉。如今,通過“微更新”實現了從封閉苗圃到無界共享空間的轉變。原先相對封閉的苗圃空間已轉變為開放共享的“城市客廳”,單一的植物展示功能升級為融合科普教育、藝術展示、社群活動的復合空間。
周邊居民李先生帶著孫子在科普長廊駐足,他表示:“長廊里有各種植物介紹,這里成了家門口的‘自然課堂’,比讓孩子悶在家里好多了。”
張萌哲介紹,項目改造著重保留了城市記憶,像那棵重陽木古樹,見證了周邊居住區的變遷,如今與新建的綜合樓形成呼應,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紐帶。而廢棄加油站的再生,更是將工業遺存與綠色理念結合,為老城區的更新提供了新思路。
夜幕漸漸降臨,智慧燈光裝置亮起,將環形步道映照得格外溫馨。市民們的歡聲笑語在園中回蕩,這座改造升級后的公園,正持續承載著市民的生活與情感,詮釋著“園林讓城市更有溫度”的內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