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明珠)近日,筆者獲悉,地處民族聚居區的鐘祥市九里回族鄉邊畈村,集體經濟首次突破50萬元,在全鄉遙遙領先。該村以黨建為舵,在集體經濟航道上穩步前行。從扶貧大棚到智能園區,從資源沉睡到資產覺醒,這個曾顯貧瘠的村落,正書寫著“支部強、產業興、百姓富”的新篇章。
“隊伍”煥新:專業人才托“新篇”
“有了技術指導,我家的羊存欄量比去年翻了一番!”邊畈村養殖戶周圣峰的話,道出了村里人才隊伍升級帶來的變化。今年以來,邊畈村聚焦黨組織建設和產業發展需求,多渠道引才育才,引進3名政治素質硬、干事勁頭足的退伍軍人和大學返鄉畢業生充實后備干部力量,通過“老書記帶新成員、老黨員傳好經驗”的“老帶新”模式,讓新鮮血液快速融入工作。與此同時,村級組織聯合九里回族鄉農業發展服務中心,舉辦3期農村實用性人才培訓班,邀請畜牧、種植專家現場授課,培育出10名懂技術、會經營的“田秀才”“土專家”,精準解決了特色養殖、果蔬種植中的技術難題。
如今,人才迭代與陣地升級同頻共振,不僅筑牢了集體經濟發展的“主心骨”,更讓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共富之路越走越寬廣。
“大棚”迭代:輸血模式轉“造血”

番茄長勢喜人。通訊員供圖
2018年,20萬元扶貧資金喚醒土地潛能,12個大棚破土而出,為集體經濟播下希望的種子。
2020年再添10個大棚,22個鋼架結構撐起“蔬菜銀行”,每年2萬元租金成為穩定收入源,30余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2024年,60萬元鄉村振興資金注入,5個雙層智能大棚拔地而起,年租金2.4萬元再上層樓,又帶動8人務工增收。蒜苗、辣椒、西瓜在大棚里輪轉生長,經由長沙檔口直達全國市場,大棚不僅是種植載體,更成為民族村產業升級的階梯。
“三資”喚醒:沉睡家底變“活水”
村黨支部積極落實清產核資要求,組織黨員、村民代表參與清查,結合GPS測量等技術手段核實魚池、旱地等資源數據,匯總多部門信息校驗,明晰權屬;引導群眾商議方案,將結果提交成員代表會議表決,公示后錄入“三資”監管系統實現動態管理。同時聚焦合同規范,對閑置資源重新發包,通過產權交易系統公開操作。100多畝魚池以300元/畝規范發包,連續三年增收入近30萬元;500畝旱地連片出租,每年進賬10萬元;400畝水田流轉,再添5萬元收益。三項合計25萬元的“資源紅利”,撐起集體經濟半壁江山。加上光伏發電年入5萬元,22個普通大棚年租3.3萬元,雙層大棚分紅5萬元,2024年村集體收入突破60萬元,“資源變資產”的化學反應持續發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