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李曉夢
“只要還能講,我就會一直講下去,當好義務宣講員,傳遞黨的好聲音?!?1歲的賈代銀中氣十足。宜昌市興山縣南陽鎮陽泉村村民賈代銀,是一名擁有35年黨齡的農村黨員,2015年從村干部崗位退休后,閑不下來的她十年如一日,用方言講理論傳政策。

“鄉音+廣播宣講”,及時傳遞理論政策
興山縣山大人稀,群眾居住分散。如何把黨的“好聲音”送到群眾心坎上,一直是個難題。2017年2月,南陽鎮利用村村響廣播,開辦《拾點南陽》廣播節目,時年63歲退休在家的賈代銀主動報名當上了義務播音員。賈代銀說,在村里干了一輩子,她退休后還想發揮余熱,為大家做點事情。
《政策解讀》《一周聚焦》……《拾點南陽》用方言講政策,大家聽得懂、記得住,節目自開播以來深受村民喜愛。從此,賈代銀經常家里、廣播站兩頭跑,遇到緊急播音一天要來回七八趟。錄音過程中被噪音打斷就從頭再來,讀錯了字就重新錄制,反反復復,用群眾聽得懂的話、用喇叭聲及時向村民輸送“黨音”。
這樣,她和很多村民也結下了不解之緣。有的村民碰到她就咨詢惠農政策,有的村民希望她能把廣播的內容再說一遍,有的村民請她幫助調解評理。賈代銀都不厭其煩,漸漸地她成為了村民們最喜歡的“金嗓子”。

“非遺+文藝宣講”,讓土腔土調深入人心
2015年,賈代銀帶領著一幫老隊友成立了夕陽紅宣講隊。
“怎么才能讓老百姓聽得懂、記得住,還能叫好呢?”地花鼓俗稱花鼓子,是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深受當地群眾喜愛。賈代銀發揮非遺傳承人特長,大膽探索用民間文藝演繹的方式宣傳黨的政策,用地花鼓戲、快板、漁鼓、三句半等鄉音土調解讀。
地花鼓戲詞既要突出報告精髓又要押韻,還要考慮段與段之間內容銜接合理,要寫出叫好又叫座的作品并不容易。為了找到理論政策與戲曲語言的最優組合,賈代銀逐行逐字學習政策原文,手寫唱詞草稿,再反復調詞、推敲、哼唱,只為了創作出通俗易懂的作品。
為了使宣講更有針對性,賈代銀針對不同群體分別編創不同內容的劇本,用文藝宣講進行征兵、普法等宣傳。她創作的護林防火民歌戲曲“萬朝山下是我家,房前屋后種果花,綠色生態要保護,稀世動物莫吃它……”讓護林、愛林意識深入人心。地花鼓《小心為上》、小品《那顆星》、舞蹈《繁榮昌盛看今朝》等作品貼近生活,深入淺出的理論知識、身邊的動人故事、“接地氣”的表演引發群眾強烈共鳴。
“我們宣講不用說教,而是用他們喜歡的方式演繹我們黨的政策,讓村民們知道這些政策也與大家生活息息相關。”賈代銀說。
“文化+傳承引領”,群眾生活有聲有色
為了豐富地方文化,滿足村民文化需求,賈代銀帶頭成立了南陽民間文化協會,組建了南陽文藝演出隊、體育太極健身操隊、健身廣場舞隊等多支文藝隊。
為了更好地運用地方文藝節目傳唱理論,2023年底她以個人名義成立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室,免費教授興山地花鼓創作技法和演唱技巧。在她的帶動下,南陽鎮健身操、健身舞團體已發展到200余人,興山縣各地文藝隊伍也不斷成立起來,30余支社會文藝團隊活躍在社區廣場、屋場院落,民間文化有聲有色。
從創作劇本到編導編排,賈代銀用土腔土調演繹,用老曲新唱傳承非遺文化,將農民的幸福生活搬上舞臺,累計創編劇本四五十個?!拔視恢敝v下去,堅持當好義務宣講員,傳遞黨的好聲音。”賈代銀說。10年來,賈代銀積極宣講黨的好政策,曾獲地花鼓(興山地花鼓)省級優秀傳承人、宜昌楷模、2024年第四季度“荊楚楷模”等榮譽稱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