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尼達家與夏家的合影 受訪者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王俐燃 陳倩 實習生 霍妍彤 溫寶 趙明遠
7月26日-7月30日,美中航空遺產基金會“飛虎隊”夏令營訪問湖北,讓湖北省監利市周老嘴鎮的“飛虎隊村”再次為人們所關注。事實上,1944年救助飛虎隊隊員本尼達的周老嘴鎮,當年還曾救助過另一位飛虎隊飛行員。整個抗戰期間,新四軍五師共救助過7名美國飛虎隊隊員。
昨日,極目新聞記者采訪到時任新四軍第五師三分區襄南指揮部秘書夏夔的女兒夏鵠,了解到這段跨越時間與國界的“飛虎情緣”背后的故事。
這個小鎮救援過兩名飛虎隊隊員
1944年5月6日,美國飛虎隊飛行員本尼達在湖北監利市周老嘴鎮附近的上空被擊落后跳傘,被當地軍民救援后送往新四軍第五師師部。當時,作為新四軍第五師三分區襄南指揮部秘書的夏夔,組織了對本尼達的營救,最終通過一路“接力”護送,成功地將他送到了新四軍第五師師部所在地大悟白果樹灣。
夏鵠告訴極目新聞記者,其實在救助本尼達的前幾天,父親就救助過美軍飛行員,他叫萊威士。夏鵠回憶起父親講給她聽的往事:那天,夏夔正在屋里寫材料,突然有人闖進屋里拉著他就走,并說“快去看看,送來個活寶”。而后,夏夔在河邊見著一個身著飛行服的美國年輕軍人,手臂上印有“U.S.A”字樣。“他是被日軍擊落后跳傘獲救的飛行員”,送他來的游擊隊員介紹。而這名美國飛行員驚恐地看著面前的人群,不知道他落在何人手里。直到夏夔說出:“How are you?”“Don’tworry”“follow me”。“他見父親能說英語,態度和藹,才順從地下了船。”夏鵠介紹,父親入伍前上過一年半的初中,會一點英語,但是入伍后已經有些生疏,不少單詞都忘記了。靠著還記得的幾句英語,再連比帶劃地溝通,他成為唯一能與這位美國飛行員溝通的人。
新四軍悉心照護并安全護送
聽著這有些磕磕巴巴的英語,美國飛行員掏出一張中英文對照的卡片,報上了自己的姓名——美國14航空隊飛行員萊威士。語言不通讓兩人的相處充滿戲劇性。
“大家專門給他買了搪瓷碗,做了新棉被、新蚊帳。”夏鵠告訴記者,“父親他們提供的是根據地最好的條件。”即使根據地條件艱苦,他們還是設法買來了白糖。萊威士自己下廚,炒了一碗糖炒飯。
而后,部隊用一周時間摸清日軍封鎖線規律。襄南指揮部派出全副武裝的尖刀班,由排長帶隊實施護送。當夜疾行三十里,最終成功將萊威士送達軍分區。離別時刻,部隊贈送給了萊威士繳獲的日軍指揮刀和太陽旗,萊威士感慨“這是天空作戰得不到的珍貴紀念。”
新四軍五師曾救下7名飛虎隊隊員
萊威士獲救后,新四軍五師專門下發了指令,要求所屬部隊及各地游擊隊民兵積極營救遇險的美軍飛行員。沒過幾天,新四軍五師在監利又營救了一名身負重傷的美國中尉飛行員,正是本尼達。
本尼達同萊威士一樣,跳機求生墜落于監利市周老嘴鎮,被村民們救助。他來到指揮部時,夏夔給他看了萊威士的信,本尼達便如同得到了極大的安慰,連連說道“我認識萊威士”。
夏鵠介紹,萊威士駕駛的是戰斗機,在執行任務時所掩護的正是本尼達駕駛的戰機,此前,二人經常駕機共同執行戰斗任務。
回憶起父母的描述,夏鵠介紹,新四軍第五師先后營救了七名美軍飛行員。為保障安全,每次轉移都需周密部署。“從襄南指揮部到第三分區,再到第五師師部,最后穿越日軍封鎖線送往重慶,每次都是生死跋涉。”夏鵠表示。
巧的是,在多年后的2002年的北京中美老兵座談會上,當夏夔念出“格倫·本尼達”的名字時,一位老人突然起身:“我就是!你們是我的救命恩人!”本尼達的夫人埃莉諾后來告訴夏鵠,家里人曾接到本尼達陣亡通知,半年后得知其獲救時全家喜極而泣。同時,這份情誼依然在后代延續。夏鵠的二哥夏鋼多次接待訪華的埃莉諾:“老太太80多歲時,我們經常邊坐車邊聊天。”2010年的聚會上,本尼達攜兒孫與夏家三代留下合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