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荷蘭向尼日利亞正式歸還了119件貝寧青銅器。這些文物于1897年被英國軍隊掠走,后出現在拍賣行中,繼而流入博物館、私人收藏家等處,輾轉一個多世紀終于“回家”。荷蘭教育、文化和科學部部長埃波·布魯因斯道出這件事的意義:“物歸原主是一件好事,文物歸還有助于糾正至今依舊存在的歷史不公。”
近年來,多個歐洲國家對其殖民歷史中的暴行和不公行為公開道歉。2020年,荷蘭王室首次為荷蘭軍隊在1945年印尼宣布獨立到1949年荷蘭承認印尼為獨立國家這段時期使用“過度暴力”而道歉;比利時王室對殖民時代比利時在剛果(金)的“暴力行為”和剛果(金)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最深切的遺憾”。2021年,德國政府承認對前殖民地納米比亞的赫雷羅族人和納馬族人犯下種族屠殺的罪行。2023年,葡萄牙國家領導人首次提出,該國應該為歷史上的奴隸貿易行為道歉,并承擔相應責任。
當一些發達國家終于開始正視并不光彩的歷史時,人們不禁困惑:為什么反思總是姍姍來遲?荷蘭人的道歉,發生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400多年后;比利時和德國對非洲土著居民的不公殺戮,沉寂了一個多世紀;葡萄牙的首次官方道歉,距離其開啟非洲黑奴貿易也已經過去約600年。近代以來,一些歐美國家崛起并通過殖民活動積累了早期資本,這一歷史進程在西方主導的敘事中往往被淡化。發展中國家在不平衡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中,難以充分表達自身的歷史遭遇與訴求,聲音常被邊緣化。即便涉及歷史和解或賠償議題,也往往依賴于相關國家的主動反思與行動。尼日利亞著名作家奇瑪曼達·恩戈齊·阿迪奇埃曾呼吁歐洲拿出勇氣,正確對待歷史。
經濟全球化的來臨、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以及互聯網社交媒體的發展,讓人們認識和解釋世界的方式發生巨大改變,也打破了單一的敘事壟斷,更多發展中國家的聲音開始被聽見。更關鍵的是,當代西方社會內部愈演愈烈的種族歧視、反復上演的難民危機和不斷擴大的貧富差距,如同一面鏡子,迫使人們不得不承認——這些“新”問題,恰恰根植于“舊”的殖民歷史中。當歷史的舊賬與現實的危機猛烈碰撞,由此形成的社會思潮與民意壓力,使得一些西方人士不得不正視歷史,作出遲來的回應。
歸還掠奪文物、承認殖民歷史并公開道歉,這固然是前進的一步,但接下來需要更多實質行動,才能更好彌補歷史欠賬。一位研究非洲歷史的美國作家表示:“歸還無價的藝術品只是簡單的部分。從未真正開始過的,是重新審視非洲文化遺產被掠奪的情況,以及這些情況與非洲大陸目前的不穩定、貧窮和虛弱有什么關系。”事實上,圍繞殖民歷史,今天歐美國家內部仍存在不少爭議。在一些歐洲國家的教科書里,關于殖民暴行的內容仍少得可憐;面對非洲多國的經濟索賠,一些國家仍以各種理由搪塞推托……德國歷史學家齊默爾勒就此評論道,推遲制定必要的政治解決方案,會導致“殖民遺忘癥”。
對殖民歷史進行反思道歉,遠非歷史的終點。以更多實際行動治愈歷史創傷,建構公正未來,才是開啟持久和解之門的鑰匙。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07日 17 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