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海(中)和學生參加傳統文化進校園作品展 通訊員供圖

葛海展示作品《關公圖》

葛海指導學生創作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王峻 實習生 王明明 通訊員 王兵
一張紅紙、一把刻刀,再輔以剪刀,在手指的靈動翻飛間,紙屑如雪花般飄落,不一會兒,一座惟妙惟肖的黃鶴樓便栩栩如生地呈現在學生眼前。這般神奇的技藝,出自患有先天足疾的葛海之手。
葛海是武漢剪紙非遺傳承人,也是武漢市殘聯“葛海剪紙研究工作室”負責人。自2016年起,他走進武漢市第一聾校,擔任公益特教剪紙老師,用耐心與愛心,為聾啞學生開啟了一扇通往非遺剪紙技藝的大門。在他的悉心教導下,120多名學生不僅掌握了雕花剪紙技能,更被他樂觀向上的精神深深感染。
命運曾無情地在少年葛海身上刻下殘缺的印記,但他以手中的刻刀,在紅紙上鐫刻出屬于自己的生命華章。
破格入會
從“野路子”到剪紙大師
1977年,葛海出生在武漢一個普通工人家庭。因為先天肢體殘疾,他被評定為肢障三級。但父母“心可以比誰都巧”的鼓勵,點燃了他對藝術的追求。小學五年級時,父母省吃儉用,每月從200元收入中擠出50元,送他到武漢市青少年宮學習素描。寒冬臘月,他的手凍僵了,捂一捂繼續畫。四年間,他用禿了無數鉛筆,用完了大量素描紙,對藝術的執著從未改變。
1993年,父親突發腦瘤去世,16歲的葛海被迫輟學,跟著父親的同事們學習絲網印刷刻字工藝。17歲時,他南下南京,跟姑奶奶學習玻璃制作工藝。白天,他拖著殘疾的腿搬運玻璃;晚上,他在倉庫臨摹自己收集的老花樣剪紙作品。沒有專用紙材,他就在舊報紙上練習。19歲學成歸來,他雖掛職于武漢某服飾公司,卻始終割舍不下對雕花剪紙手藝的熱愛。
1998年,葛海帶著自學的一大冊剪紙作品參加湖北省剪紙學會年會。會長劉仕標先生看到這些作品時,頓時愣住了:“這是你刻的?這刀法,這構圖,不像自學成才啊!”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葛海被破格吸收為會員,成為劉仕標門下最年輕的弟子。
在師傅指導下,葛海系統學習了地方傳統雕花剪紙的文化與技法。后來,經過眾多雕花剪紙名家前輩的細心指點,他在湖北傳統雕花剪紙的技法上融合武漢都城雕花剪紙的技藝精髓,風格兼具南北,形式更加多樣,題材源于生活。2003年,他改良出集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專用雕花剪紙刻刀,又研制出新型蠟盤,冬不硬夏不軟,耐刻防腐且不傷刀。2010年,他榮獲“湖北省著名剪紙藝術家”稱號;2018年,他耗時一個月創作的《關公圖》,以細膩刀工斬獲美蘊秋歌大賽民間藝術類最佳作品獎。
無聲花開
一把刻刀架起心靈虹橋
2015年,武漢市第一聾啞學校負責人找到葛海:“葛老師,我們的孩子想學剪紙,但普通老師教不了,您能來嗎?”葛海毫不猶豫答應了,但第一次走進教室時,他還是慌了——20多個孩子靜靜地看著他,沒有聲音,只有手語老師比畫著介紹。
“我站在講臺上,手都不知道往哪放?!备鸷;貞?,“后來我想,既然孩子們聽不見,那我就用行動說話?!彼闷鹂痰?,在紅紙上刻出一朵簡單的花,然后指指孩子,又指指紙。一個女孩猶豫著接過刻刀,刻出歪歪扭扭的線條,葛海立刻豎起大拇指,用手語比畫:“很棒!”女孩笑了,那是葛海第一次看到聾啞孩子的笑容如此燦爛。
課堂上,葛海不僅系統講解理論知識,還因材施教設計出階梯式課程。低齡學生從十二生肖入門,高齡學生挑戰京劇臉譜技法。他帶領孩子們合作完成復雜作品,從史料中挖掘老紋樣,踐行“把古物用活”理念。為降低學習門檻,他將三折團花變為六折,避開鏤空難點,讓孩子們在DIY中收獲成就感。
從2016年開設課程以來,孩子們完成了眾多系列作品。56個民族系列讓他們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特色;抗戰歷史系列提升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軍運會系列讓他們參與熱點事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系列緊跟時代熱潮……
學生劉思佳是葛海的得力助手,精通手語,能準確翻譯指令并幫同學修改作品。一次,她刻《千手觀音》遇到瓶頸,葛海在她的作品空白處添了幾筆云霧,畫面立刻鮮活起來。劉思佳詢問靈感來源,葛海用手語回答:“藝術要留白,就像人生要包容。”
近10年里,葛海帶領120多名學生創作了數百幅作品。在2018年湖北省第十一屆黃鶴美育節藝術實踐工作坊評選中,他指導的雕花剪紙工作坊榮獲一等獎。今年7月,他指導學生創作的剪紙作品《千手觀音剪紙藝術》《武漢戲碼頭臉譜剪紙系列》《武漢風光剪紙系列》等6個系列共16幅作品入選武漢琴臺美術館“夢繪江城 美潤童心”武漢市中小學生藝術展。評委評價:“這些作品不僅有技藝的精湛,更有生命的溫度?!?/p>
剪紙還改變了孩子們的性格。一位內向的男孩完成第一幅剪紙后,主動拉著葛海的手分享喜悅,這讓葛海深感藝術不僅是技藝傳承,更是心靈治愈。
傳播非遺
他要讓年輕人愛上剪紙
2013年,在武漢市殘聯幫助下,“葛海剪紙研究工作室”成立。這里既是創作基地,也是聾啞學生的“第二課堂”。工作室里掛著他的代表作《關公圖》,貼滿學生作品。書架上擺著300余件明清剪紙文物,這些都是葛海從舊書攤、古玩市場淘來的寶貝。
“這些老剪紙,每一刀都刻著歷史。我想辦個展覽,讓更多人看到非遺的美。”葛海說。2021年,在武漢市文聯和市殘疾人社會服務中心的幫助下,葛海創辦武漢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創作基地,至今已經接待來自9個省份的研學團隊。孩子們在此體驗刻紙、學做蠟盤,臨走時,葛海都會送一套刻刀和紅紙,鼓勵他們繼續練習。
作為武漢剪紙非遺傳承人,為了化解“人走藝絕”的危機,葛?;?年時間,把自己多年教學經驗整理成技藝圖譜,用圖文并茂的方式將口述經驗轉化為實物教材。他還自學文物修復,成功修復了多件具有歷史意義的剪紙,讓褪色的線條重煥生機。
“非遺不只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它是活的?!备鸷Uf,“我要讓剪紙走進現代生活,讓年輕人愛上它?!彼袃蓚€夢想:一是在武漢博物館舉辦大型剪紙展,讓更多人感受非遺魅力;二是建立私人剪紙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
“當聽障孩子用剪紙表達情感,當肢障人士用刻刀找回自信,這就是非遺最偉大的力量?!备鸷1硎尽?/p>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