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2日,58歲的杭建權和往常一樣,走進了熟悉的武漢血液中心成分獻血科,獻出2個劑量的血小板,這是他人生中第400次獻血。杭建權是目前武漢市獻血次數(shù)最多的獻血者,從1995年至今,他捐獻的血液足以讓680余位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晏雯 通訊員肖莉嬌 攝影報道

武漢血液中心副主任杜思穎、“江城第一熱血家庭”的母親郭珍玲為杭建權點贊 肖莉嬌攝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晏雯 通訊員 肖莉嬌
8月12日上午,58歲的江漢區(qū)河道堤防管理所管理員杭建權和往常一樣,走進了熟悉的武漢血液中心成分獻血科,坐上采血椅,伸出手臂,獻出2個劑量的血小板。這是他人生中的第400次獻血,他成了武漢市首位無償獻血達400次的愛心人士,也是目前武漢市獻血次數(shù)最多的獻血者:從1995年至今,他累計捐獻全血2次,400毫升;捐獻成分獻血398次,捐獻的血液足以讓680余位患者得到及時的救治。
一次“意外”,開啟30年的熱血之旅
1995年,剛參加工作的杭建權在東湖跳水時不慎摔傷頭部,鮮血直流。同行的人擔憂他的傷勢,他卻望著流淌的血液感嘆:“這么多血白白流掉了,多可惜啊。要是能獻出去,說不定還能幫到別人。”正是這份樸素的念頭,讓他第一次萌生了獻血的想法。
1995年5月11日,杭建權首次獻出全血,1997年7月16日,單位組織獻全血,他報名參與,但當時的他對無償獻血的認知還很模糊,只是覺得“既然血液能再生,獻出去能救人,何樂而不為呢?”
真正讓他堅定獻血信念的,是“江城第一熱血家庭”的郭珍玲。郭珍玲和丈夫劉源曾堅持獻血到退休,兒子劉明明目前獻血已達249次,一家三口都是無償獻血的堅定支持者。
2005年,熱愛冬游的郭珍玲在龍王廟運動健身時,結識了杭建權,見他身體條件這么好,便鼓勵他堅持無償獻血,還推薦了他參加無償成分獻血,這種獻血方式間隔期更短,每個月都能夠獻。
“我第一次獻成分血就是郭老師帶我去的。我看到參與獻血的都是和我一樣的普通人,還有不少大學生,他們都能獻,我為什么不能?”2005年6月21日,在“引路人”郭珍玲的帶動下,杭建權加入了定期捐獻血小板的行列。
再啟新程,將愛心接力棒不斷傳遞
從2005年至今,杭建權堅持每月獻血1-2次。即便在最艱難的時刻,他也從未中斷過獻血。
2016年7月,作為江漢區(qū)河道堤防管理所管理員,杭建權日夜奮戰(zhàn),但到了該獻血的日子,他依然合理安排好時間,準時出現(xiàn)在血液中心。獻完血后,他顧不上多休息便立刻返回大堤,急匆匆的他說:“防汛不能等,救人也不能等。”
8月12日,曾經(jīng)引領杭建權走上獻血之路的郭珍玲特地趕來,見證這一重要時刻。“好樣的,建權!”70多歲的郭珍玲豎起了大拇指,看著眼前這個曾被自己“領進門”的后輩,如今成了湖北省的熱血榜樣,她打心底里驕傲。
現(xiàn)場,他們相視一笑,眼中滿是默契,而這一感人場景也是愛心傳承的生動詮釋。郭珍玲常說:“被自己感召去獻血的人有不少,杭建權是堅持得最好的一位。”
“杭老師,感謝您多年的熱血堅守。”武漢血液中心副主任杜思穎向杭建權送上了鮮花,成分獻血科醫(yī)護人員代表集體為他點贊,向他致敬。杭建權說,自己的398次成分獻血都是在這里完成的,每次來成分獻血科就像回家一樣,這里的服務讓人倍感溫暖,這也是他堅持獻血的動力之一。
“完成第400次獻血對我而言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杭建權說,“只要身體允許,能獻一天就獻一天,我只是將這件力所能及的事情堅持了下來。就算以后不能獻了,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杭建權至今記得2017年他作為“母校”——江漢區(qū)大興路小學的校外輔導員,走上講臺給孩子們講獻血知識的情景。他希望孩子們和更多的年輕人都能到血液中心來看看,感受這份公益的意義,“就像當年我們從前輩手中接過熱血接力棒一樣,無償獻血愛心事業(yè)還會在年輕一代中不斷傳承下去,生生不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jīng)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jīng)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