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上咸寧報道(記者 謝志星 通訊員 劉洪釩 趙成龍飛)盛夏的咸寧,熱浪蒸騰。咸安區溫泉街道興達小區施工現場,工人們忙著綁扎鋼筋、澆筑混凝土;永安街道紅倉庫小區的搬遷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這些上世紀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危舊樓棟,即將在六個月后“變身”為嶄新的住宅樓,通過“原拆原建”讓兩個小區共計110戶居民徹底告別老舊且缺乏生活配套的“憂居”生活。
這場從“改面子”到“換里子”的城市更新實踐,正是咸安區貫徹落實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精神和省、市關于推動現代化人民城市建設工作部署,探索城市存量提質的生動注腳。作為我市危舊房“拆舊改新”先行區,咸安正以敢想敢干的魄力,走出一條危舊改“全新實踐”之路。


咸安區溫泉街道興達小區危舊房拆除現場
從“要我改”到“我要改” 居民“掌勺人”開啟共治新篇
“住了30多年的房子,下雨天盆盆罐罐都得用來接水,墻皮掉得能看見磚。經過多方查看,得出的結論都是房齡太老,杜絕漏水問題很困難,這種情況我都不敢裝修。”興達小區居民張婆婆的話,道出了部分老舊小區住戶的窘境。咸安區危舊房改造工作專班通過實地調研了解到這些情況后,積極探索危舊房改造新路徑,通過“拆舊改新”,從根本上解決老舊房屋居民的痛點堵點。
在確定溫泉街道興達小區和永安街道紅倉庫小區作為改造項目試點后,聽聞這個消息的興達小區居民陳爹爹喜上眉梢,在社區的支持下,這些有改造意愿的居民自發成立了危舊房合作改造聯合社。
“從戶型設計到外立面風格,從過渡安置到選房規則,每一項決策都要經過聯合社全體成員表決。光是綠地空間布局就改了好多個版本,最終確定的方案既保留了老鄰居的居住習慣,又增加了許多新的便民設施。”聯合社成員陳爹爹說。這種由居民自己當“掌勺人”的模式,也讓原本持觀望態度的居民紛紛轉變態度,就連在廣東務工的小區業主吳女士,在收到這個消息之后也果斷同意了聯合社的決議。溫泉街道桂花路社區黨委書記劉倩表示:“在吳女士表示同意舊改條件后,我們社區和辦事處的同志火速奔赴廣東與她完成了簽約,整個小區42戶居民從接到通知到全部同意簽約只用了100天,實現了零阻攔、零異議。”
這些生動的實踐案例與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高度契合。在這個項目當中,居民不僅參與方案制定,更全程參與監督:聯合社成員輪流到工地巡查,對建材質量、施工安全等“挑刺找茬”,讓“政府干、群眾看”變成“大家想、一起干”。
“我們不是簡單搞建設工程,而是通過改造完善基層治理。”咸安區住建局負責人介紹,試點項目將居民自治與社區黨建深度融合,聯合社與街道社區、建設方形成“三方聯動”機制,既確保了改造方向不偏離群眾實際需求,又為后續小區管理打下了共治基礎。


居民在社區同志協助下搬離興達小區舊房
讓“不可能”變“一定能” 政策“組合拳”破解改造難題
危舊房改造,難在“錢從哪來、地怎么用、風險誰擔”。咸安區的破題之道,是一套量身定制的政策“組合拳”。
在興達小區,居民張師傅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政策優惠價格測算,總價比市場價低了一半多,還能申請公積金貸款,咱普通工薪族也能負擔得起。”這種“低價換購+梯度優惠”的政策,讓居民“出一點”就能住上帶電梯的新房。
資金平衡的另一端,是“企業投一點+政策補一點”的協同。咸安區經發集團作為代建主體,通過壓縮管理成本、調整容積率來平衡收支;政府則通過減免稅費、劃撥閑置資產、提供公租房過渡等方式彌補資金缺口。“國企不追求收益,政府讓渡政策紅利,最終實現居民可承受、企業可負擔、項目可持續”區經發集團相關負責人說。
針對產權復雜這一“老大難”,咸安區創新推出“統一設計、歸集產權、整體報批”模式。永安街道紅倉庫小區涉及原糧管所改制職工68戶,既有公房也有私房,通過區里工作專班無數次與部門和個人進行溝通,最終實現“多宗土地連片改造”,規劃新建的商住樓將配套休閑綠化、社區養老服務以及托幼設施,徹底改變過去“握手樓”密集、安全隱患突出的面貌。
這些探索,恰是對中央“健全適應存量改造的配套政策制度”要求的具體實踐。咸安試點堅持“原址回遷”,不搞“一拆了之”,既避免了居民“被搬遷”的抵觸,又通過完善公共服務讓改造更有“溫度”——配建嵌入式養老服務站,預留學生托管空間,真正實現“改造一片、提升一片”。

溫泉街道興達小區危舊改施工現場
由“擴增量”到“優存量” 政府“蹚新路”推動經濟發展
咸安區的危舊房改造項目,通過政府主動“蹚新路”,在優化存量空間中挖掘經濟發展新動能。這種探索不僅破解了民生難題,更成為撬動有效投資的重要支點。“居民出一點+企業投一點+政策補一點”的資金平衡機制,既避免了項目盲目擴張,又通過國企自持運營實現了可持續發展。通過城市更新為市場注入的新活力將帶來新的增長空間——根據記者從咸安區住建局了解到的消息,截至8月初,興達小區項目已完成基礎施工,預計春節前部分居民即可搬入新居;2025年擬新增的3個試點小區正開展民意調查,改造模式有望在全區危舊房屋改造項目中逐步推廣,后續推廣項目將帶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形成“改造一個、激活一片”的乘數效應。
從“擴增量”到“優存量”的轉變,本質上是發展理念的升級。咸安區通過政策創新讓老城區煥發新活力,這種將民生工程與發展工程有機結合的實踐,彰顯了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深層邏輯——以存量空間的“好”,換取人民生活的“質”與經濟發展的“量”。
一審:王辰琛
二審:劉思祺
終審:汪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