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記者 高偉
通訊員 張思
“老公的身體恢復得很好,能吃能睡,睡得很香。”8月14日,陪同丈夫馮國棟(化名)到武漢捐造血干細胞救人,回到荊門沙洋家中的陳麗告訴極目新聞記者,“感覺像中獎了,能幫別人是最開心的了!”

近日,馮國棟為捐獻造血干細胞毅然辭去工作,來到武漢某定點采集醫院,歷經4個小時成功采集277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成為荊門市第58例、湖北省第739例、全國第20784例捐獻者。這份壯舉的背后,是夫妻二人從婚前“秘密”無償獻血到婚后攜手奉獻的動人默契,更是夫妻二人攜手同行的初心堅守。
20年熱血相守:從各自為善到并肩同行
馮國棟和陳麗是荊門沙洋縣一對平凡的80后打工夫婦。
2004年,馮國棟第一次走進獻血車,從此與“熱血奉獻”結下不解之緣。截至目前,馮國棟已累計獻血33次,總血量達12800毫升,相當于3個成年人全身血液的總量。而他的愛人陳麗,2006年也加入了無償獻血隊伍,45次獻血、17400毫升的總量,比丈夫更勝一籌。
“婚前只知道彼此心善,婚后才發現都在默默做著同一件事。”陳麗笑著告訴極目新聞記者,這份不謀而合的善意,成了他們婚姻里最珍貴的“共同語言”。
這份默契,延續到了造血干細胞捐獻事業中。
2017年,陳麗率先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當時就想,多一份樣本,患者就多一線生機。”陳麗撫摸著泛黃的獻血證說道。
多年來,陳麗先后3次與患者初步配型成功,雖因種種原因未能最終捐獻,但她始終保持著手機24小時暢通的習慣,“就像在等一個未曾謀面的親人,隨時準備好為他‘續航’”。
受妻子影響,2022年,馮國棟也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沒想到這份“生命之約”,來得如此之快——今年初,他接到了與一名患者配型成功的通知。
赴“生命之約”:他從凌晨4點的后廚走向捐獻臺
“當時既緊張又激動,感覺像中了‘生命彩票’。”馮國棟說。
在個體餐館打工做廚師的馮國棟,每天要從下午忙碌到凌晨4點,休息時間少得可憐,但為了配合高分復查和體檢,他硬是擠出所有空閑時間,一次次往返于醫院和餐館之間,從未有過一句抱怨。

真正的考驗在捐獻前夕到來。由于個體餐館工作特殊,無法請長假前往武漢完成捐獻,而患者的病情刻不容緩。
“救人要緊,工作沒了可以再找,命沒了就真的沒了。”沒有絲毫猶豫,馮國棟向老板遞交了辭職信。
馮國棟的辭職決定,得到了愛人陳麗的全力支持:“我們打工就是為了好好生活,而現在,是幫別人活下去,這比啥都重要。”
277毫升的希望:普通人的微光照亮生命之路
采集室內,鮮紅的血液在分離機中緩緩流動,馮國棟望著透明管道,心中想起了愛人與兩個兒子。
“咱日子不算富裕,但能平平安安,如今患者卻在受病痛折磨。”他輕聲說,只盼這“生命種子”能快點抵達,讓遠方的陌生人早日康復。
4個多小時后,277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采集完成,將帶著這份沉甸甸的善意奔赴遙遠的移植醫院。
采集當天,陳麗也請假一天,到武漢陪伴丈夫。

“丈夫克服萬難兌現承諾,妻子十余年無怨守候,這份對生命的敬畏與執著,正是人間大愛的生動注腳。”荊門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話語,道出了這份奉獻的重量。
當馮國棟的干細胞在陌生軀體中蘇醒,這束來自市井的微光,正刺破絕望的陰霾——就像他們二十年來一次次挽起的衣袖,平凡的舉動里,藏著改變命運的力量。
“我也想捐獻成功,只是還沒有機會。”率先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的陳麗,看到后加入的丈夫捐出造血干細胞,笑著表示,“如果配型成功,我肯定會第一時間捐獻造血干細胞。”
“祝福患者能早日康復,大家都能好好工作,開心過好每一天。”陳麗說,希望更多的人無償獻血,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
馮國棟夫婦用20年的熱血堅持與此刻的非凡抉擇,在生活的煙火氣之上,筑起了一座名為“奉獻”的燈塔,照亮著更多等待中的生命。
“謝謝大家對我們的關心,我們也很開心。”談到家庭,陳麗滿臉的幸福,“老公的鹵菜做得很好,特別是做的鹵鯽魚,非常好吃。”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