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通訊員 孫策 劉守業
實習生 溫寶
8月14日,漢江水波清亮、水綠如藍。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檢察院聯合襄陽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開展增殖放流活動。隨著工作人員將一筐筐魚苗緩緩傾入江中,5萬余尾花鰱、草魚魚苗歡快地游向漢江深處,為母親河注入新的生機。
“這次放流的魚苗都是經過嚴格篩選的優質苗種,體長都在5厘米以上,成活率較高。”放流現場,襄陽市農業綜合執法支隊工作人員介紹道。

活動現場
此次放流活動源于該院辦理的兩起非法捕撈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涉案當事人李某某、張某某在禁漁期使用電網、視頻錨魚器(錨鉤)等禁用漁具,在漢江水域進行非法捕撈,破壞了漢江漁業資源環境。
“在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忽視生態環境的修復。”承辦檢察官介紹,該院在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時,將“增殖放流”納入生態修復方案,讓當事人既承擔法律責任,又成為生態修復的參與者。兩名當事人自愿認罪認罰,并主動繳納生態損壞賠償金7000元,用于購買魚苗增殖放流,對破壞的漢江資源環境進行修復。
“我已經認識到非法捕撈對生態的嚴重危害,今后絕不再犯,也會向身邊人宣傳,共同守護漢江生態。”當事人李某某說道。這名曾經的捕魚人如今已成為義務宣傳員,經常向親朋好友講解禁漁政策。

活動現場
近年來,襄城區檢察院深入貫徹“長江大保護”“長江十年禁漁”部署,針對非法捕撈、非法采礦等破壞漢江資源環境的違法行為,積極推動“刑事打擊+生態修復”協同治理。2017年以來,該院共辦理非法捕撈、非法采礦等破壞生態環境資源案件10余件,追繳生態損害賠償金30余萬元,增殖放流魚苗13萬余尾,有效促進了漢江流域生態環境的修復。
“生態司法保護要注重懲治與修復并重。”襄城區檢察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公益訴訟不是冰冷的追責程序,而是生態救贖的橋梁,下一步將深化“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的生態檢察模式,與漁政、環保、水利等部門加強協作,推動形成生態環境保護合力,共同守護一江碧水。

活動現場
檢察藍的生態警醒:非法捕撈絕非“小事”。傷害遠比漁獲更重:電擊捕撈不僅直接殺傷魚類,更會導致魚類絕育、水體污染等連鎖反應;修復遠比捕撈更累:增殖放流、河道巡查等生態修復措施遠比捕撈作業更為繁重;代價遠比想象更“貴”:即便捕獲少量漁獲,也可能面臨刑事處罰和巨額生態賠償……“禁漁期”絕非“發財期”,暫時的克制,將為漢江生態的永續發展奠定基礎。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