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近日,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蘇東坡墓所在地,河南郟縣蘇墳寺村的“云村長”劉楠發文稱,一個名叫“蘇文”的中年男子,頂著“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蘇轍第41代后人”“海南東坡書院院長”等諸多頭銜,2022年與河南郟縣簽訂高達33億元的蘇東坡文化投資項目,但到目前仍處于“空轉”狀態。劉楠表示,她經多番查證,發現蘇文“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的身份根本無法核實,且多個頭銜也存在偽造嫌疑。

自稱“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的蘇文。資料圖
針對質疑,蘇文表示自己肯定有“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身份,但不愿提供任何證明材料。而對于“蘇轍第41代后人”的身份,蘇文解釋稱,自己的家譜與目前公認的蘇家總家譜“存在細微差異”,目前正在進行核對。他也證實,目前,東坡書院綜合體建設項目建設確已中止,但表示原因很多。郟縣文旅局一名工作人員回應稱,當時與蘇文簽署的是“框架協議”,后來雙方條件沒有談妥,所以沒有實質開展合作。(據8月17日封面新聞)

2022年4月28日,郟縣東坡書院綜合體建設項目合作框架協議簽約儀式舉行。郟縣融媒報道截屏圖

郟縣和蘇文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資料圖
記者多方調查采訪可見,蘇文這些光鮮絢麗的“身份”,確實是疑點重重。他聲稱的“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并非官方學術機構,而是一家民間組織,與官方認可的“俄羅斯科學院”有本質區別,含金量存疑。當被要求提供證明時,他閃爍其詞,只說“有證書”卻不展示。
此外,他名下的多家企業早已吊銷或注銷,多個社會頭銜也存疑,如“中國東坡書院國際合作中心”查無此機構,“海南省東坡文化發展基金會”查無此會,“東坡文化發展基金會”既沒有實際運作,也沒有通過年檢,所謂的“海南東坡書院”壓根不存在。
倘若這位身份嚴重存疑的蘇文,真的以這些“頭銜”獲取地方信任,登堂入室,必然會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一旦其身份被證實造假,不僅破壞了文化領域的誠信環境,還可能造成地方招商資源浪費,讓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遭受經濟損失,影響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而且,如果其利用名人效應謀取私利,有悖于文化傳承的初衷,還可能助長招搖撞騙的風氣,是對歷史文化的褻瀆,對公眾利益的侵蝕。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阮少平”被打假事件,引發了社會的熱議和反思。一個假院士明目張膽行騙多年,不但無人揭穿,反而備受熱捧,可見當下社會中,迷信權威、崇拜頭銜,務虛不務實的現象,依然泛濫。不少人對花里胡哨的頭銜趨之若鶩,卻對真才實學視而不見。這種功利主義和浮躁心態,讓一些人鉆了空子,靠著偽造的身份招搖撞騙。這也提醒所有單位、機構,應對這種花里胡哨堆砌的頭銜提高警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無論是招賢還是攬才,都要注重實際能力和貢獻。郟縣和蘇文的合作沒有實質開展,其實是一件好事,地方政府招商引資的初衷值得肯定,尤其是郟縣這樣的農業縣,希望依托三蘇文化資源發展經濟,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和美好的期許。
但是,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更應保持清醒頭腦,充分考慮本地區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市場需求,避免盲目跟風或追求短期效益,要加強項目篩選和評估,建立健全的風險管理機制,對投資方的資質、信譽、實力等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核實,尤其不能被一些所謂的“名人后代”“國外專家”等難以核實的頭銜所迷惑,否則不僅會錯失真正的發展機遇,還可能留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說到底,無論是個人還是社會,都該少些對頭銜的迷信,多些對實干的尊重。“三蘇”流傳千古,靠的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才情與風骨,而非虛無的家譜與世系。地方招商一定要拋開對“名人效應”的執念,踏踏實實深耕本地資源,加強監管和引導,才能招來真商、引來實資。整個社會也要鏟除迷信“身份”,以名取人的有毒土壤,讓更多實事落地生根,才能多出成果,少出洋相。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