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秦高速京哈鐵路大橋轉體現場

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濟源段3標涉鐵立交橋轉體現場 通訊員供圖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呂銳 葉嶸 通訊員 歐丹 李論 張靜
極目新聞記者獲悉,8月中旬,黃河南北兩大交通動脈相繼實現關鍵突破:河南沿太行高速2.1萬噸混凝土梁74度轉體跨越焦柳鐵路,河北京秦高速4.7萬噸梁體完成“四連轉”上跨京哈鐵路干線。
這兩項控制性工程的突破,為京秦高速與沿太行高速的貫通按下加速鍵,未來將助推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鋼鐵矩陣”38天完成毫米級對接
8月14日,一場萬噸級的芭蕾“圓舞曲”在“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前極限上演,由中交投資管理,中交二航局、中鐵六局聯合施工的京秦高速京哈鐵路大橋順利完成“四連轉”,為項目全線通車按下“加速鍵”。
京秦高速遵秦段是國家高速公路網中京哈高速G1公路的并行線,納入京津冀交通一體化規劃,被交通運輸部列為國家交通重點工程。項目采用PPP模式建設,路線全長165.15公里,其中由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京秦高速遵秦段B10標位于秦皇島市區,主線跨越海港區和山海關區,全長20.41公里。
本次轉體的京哈鐵路大橋全長652米,共設計有4個轉體梁,需上跨京哈高鐵、津山鐵路、龍山聯絡線3條鐵路線共計6股道,是河北省在建的最大規模轉體工程。
4座橋梁總重超4.7萬噸,相當于4.7座艾菲爾鐵塔重量,且橋下平均每4分鐘通過一趟列車,每天約有400趟列車經過,要將4個龐然大物在有限時間窗口內平穩、精確地轉動到位,難度堪比“繡花”。
中交二航局京秦高速項目負責人趙冠華表示,“山海轉”系列轉體施工前后歷時38天,為保證大橋順利轉體及三條鐵路的運營安全,建設團隊在列車間隙搶出施工窗口,運用BIM+3D激光掃描技術構建全尺寸數字孿生模型,為轉體施工的每一步操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轉體過程中,北斗定位系統化身“空中標尺”,通過激光追蹤,實時捕捉梁體三維坐標,精度達到±0.5毫米,讓萬噸巨梁在轉體過程中的每一絲微小位移都能被精準捕捉;自動連續頂推系統則化身“指揮者”,可根據轉體過程中的實時數據,智能調節轉體速度,確保萬噸級梁體在轉體過程中始終“穩如泰山”,最終實現“毫米級”精準對接。
京秦高速建成后,將對推進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發展,完善國家高速公路網結構,改善區域交通條件,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2.1萬噸橋體凌空轉體74度
8月11日,河南省濟源五龍口鎮內,經過100分鐘的精準旋轉,一場震撼的“高空芭蕾”圓滿落幕——一座長達130米、重達2.1萬噸的混凝土橋梁緩緩旋轉74度,跨越焦柳鐵路既有線,與兩端橋梁精準對接。這標志著沿太行高速公路焦作至濟源段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為項目年底通車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次轉體的沿太行高速焦作至濟源段3標涉鐵立交橋,位于焦柳鐵路捏掌站至沁河北站區間,由中鐵大橋院設計、中鐵大橋局承建。該橋為南北走向的曲線段結構,需上跨西南東北走向的國家繁忙干線鐵路——焦柳鐵路(捏掌站至沁河北站區間),公路與鐵路的交角為74.8度。主橋采用2×70米預應力混凝土梁設計,創新性地運用了大節段現澆平轉法施工技術。其中,實施轉體的核心部分是2×65米T型剛構梁,重量高達2.1萬噸。
焦柳鐵路作為國家繁忙干線,行車密度高達日均123對列車。如何在保障鐵路安全運行的同時完成施工?為此,建設團隊采用“先平行現澆、后平面轉體”工藝——先在鐵路旁澆筑梁體,再通過精密配重,利用兩套1000噸連續千斤頂牽引球鉸轉盤,讓橋梁在“天窗期”內完成優雅“轉身”。施工兼具施工高效、質量穩定、安全可靠等突出優勢。
轉體過程中,操作人員依托自動化控制平臺,在壓力、速度、位移傳感器以及3臺TS15自動全站儀的實時嚴密監控下,精準控制著梁體以每分鐘1度的速率緩緩轉動。經過100分鐘緊張有序的作業,橋梁最終安全、精準地到達預定位置,實現完美“牽手”。
沿太行高速是河南省“13445工程”重點項目,項目建成后,將形成太行山南麓一條東西貫通的快速通道,在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串聯太行山旅游資源,加強焦作與濟源兩地聯系,提升區域在自然災害、突發事件中的應急保障能力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