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選擇西藏?”
答案映照在他們被高原陽光
曬得黝黑的臉龐上
翻滾在雅江奔騰不息的浪花里
山河雖遠,心之所向
青春無問西東,奮斗自成芬芳
01
“治河者不以山河遠,把腳步留在雅江大峽谷”
近日,西藏墨脫縣舉辦2025年“強邊學堂”第三課,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教授李志威結合多年科研考察成果,圍繞雅魯藏布江水能資源、河流演變與生態保護、科學考察研究等內容展開深入講解,為當地干部帶來了一場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知識盛宴。
10余年來,李志威教授帶領團隊跨越千山萬水,深入雅魯藏布江流域。他們在辮狀河流的復雜水網中解碼自然之力,從河床沉積物的細微變化推演流域宏大的水沙故事。早在2011年5 月,他便在導師王兆印教授的帶領下,3 天徒步往返 60 公里,從川藏線 318 國道的通麥天險排龍村出發,沿著支流帕隆藏布大峽谷的絕壁小路,來回穿梭 5 座殘破的吊橋,下探雅魯藏布江大峽谷核心區河床。

此次“強邊學堂” 授課之外,李志威還推動科技援藏落地 —— 武漢大水云科技有限公司向墨脫縣水利局捐贈一臺武大 AiFlow 智能測流設備,該設備將用于中小河流的流速流量觀測與應急搶險測量,為墨脫智慧水利建設注入新動能。他常說,每一次與江河的對話,都是對自然好奇與科學探索的雙向奔赴。

其實,李志威教授作為2003級本科生,只是武漢大學水利人扎根墨脫的一個縮影。在雅魯藏布江大峽谷奔騰的浪濤聲中,一代代武漢大學水利人,用腳步丈量雪域高原的山谷,將青春揮灑在邊疆治水的壯麗事業中。他們秉持“治水報國”的信念,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事業中,在美麗邊城、秘境墨脫這片熱土上鐫刻下新時代水利人的擔當與情懷。

02
“家鄉的水,就是我的使命”
次仁旺堆,墨脫縣水利局副局長,他是武漢大學2005級農業水利工程專業本科生。從珞珈山到雅魯藏布江大峽谷,這位門巴族學子走過了艱難的求學歷程,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墨脫,在基層一干就是16年。“墨脫縣的水利基礎設施薄弱,但每一處險灘、每一條支流都關系著鄉親們的安全”。在泥石流頻發的雨季,他總是沖鋒在一線,用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守護百姓安寧。
8月1日上午考察小組在從墨脫返回林芝的路上,剛好遇到他在泥石流沖斷的扎墨公路,指揮道路清理工作。面對提問,他目光堅定:“治水不分遠近,家鄉的江河需要我,我就扎根在這里”。

▲次仁旺堆和李志威合照
03
“援藏一年,牽掛一生”
楊彥龍,墨脫縣委副書記、常務副縣長,他是武漢大學2004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本科、水力學與河流動力學碩士。2024年他主動申請援藏,從浙江杭州奔赴祖國邊疆。這一年來,他周一至周日全天候工作,經常熬夜處理各種緊急事務。今年7月8日墨脫縣西貢河發生特大泥石流之后,他帶隊開展災后調查和災情評估,積極對接武漢大學AiFlow智能測流設備落地墨脫。“無論艱難險阻,水利人的戰場就在江河”。他說,“援藏不僅承擔了富民強邊的責任,更讓我有機會投身于墨脫發展與建設的第一線”。

04
“十八年堅守,邊疆已是故鄉”
劉敖,墨脫縣副縣長,他是武漢大學2003級港口航道與海岸工程專業本科生。十八年前,他告別母校,背上行李,成為墨脫縣首批專業水利干部。在2007-2013年墨脫不通公路的六年,他每年都要徒步翻越嘎隆拉雪山。回顧親自參與墨脫縣城規劃、制定防洪體系和培養本地技術人才,他笑稱,自己從“外來戶”變成了“老墨脫”。習近平總書記常說,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而他的論文就寫在墨脫縣的每一處街道和每一條山河中。
05
“后浪奔涌向前,接力治水長跑”
王豪,武漢大學2018級水利水電工程專業本科生,2022年本科畢業后,入職墨脫縣水利局,成為一名基層水利技術人員。“前輩們用青春鋪路,我們這一代人更要跑好下一棒”,這位“00后”的誓言,映照著新一代武大水利人的執著與情懷。

▲從左至右依次為馬嘉懌、歐陽偉奇、鄭曉燕、楊彥龍、李志威、程韻碩、殷世遠、次仁旺堆
治水報國,是水利人的初心使命。武漢大學水利水電學院始終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如今又有一批“00后”的研究生奔赴墨脫,開展雅江大峽谷河床結構、水沙輸移和工程泥沙的野外觀測與理論研究,直接服務于雅魯藏布江下游水電工程的技術攻關,他們用行動詮釋“鍥不而舍、團結協作”的院訓精神。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武漢大學參加中國南北極科學考察隊師生代表的回信中強調,“要用國家的大事業磨礪青年人的真本領”。
山河為證,青春作答
從次仁旺堆的十六載堅守
到楊彥龍的援藏擔當
從劉敖的十八載扎根
到王豪等 “后浪” 的接力奔跑
一代代武大學子用腳步丈量山河的廣度
用科研攀登技術的高度
更用信念詮釋家國情懷的深度
在這片被稱為“地球最后秘境”的土地上
一群人正以江河為卷
以汗水為墨
書寫著“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的壯麗詩篇
未來,必將有更多武大水利人奔赴邊疆
投身治水事業
以青春之力守護江河安瀾
為國家發展與邊疆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力量
這不僅是武大人的故事
也是新時代中國青年響應祖國召喚的縮影
更是“治河者不以山河遠”的最佳寫照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