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夢,湖北省面積最小的縣,卻因大量珍貴簡牘的出土聲名遠揚。走進云夢縣博物館,一件件精心展陳的文物氤氳楚韻秦風,令人目不暇接。

云夢縣博物館外景。吳君攝
去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里,參觀云夢出土秦漢簡牘展,詳細了解簡牘內容、歷史文化價值和保護研究情況。
“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要不斷通過考古發掘,為國家歷史提供更多不容置疑的佐證材料。”殷殷囑托,字字千鈞。
如今,很多人跟著總書記的足跡,探尋尺寸簡牘中真實鮮活的歷史故事,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博物館二樓,兩件木牘家書人氣頗高。“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不少游客逐字逐句品讀。

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木牘家書。李洋攝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兩件木牘出土于睡虎地4號秦墓,是戰國時期秦國士兵“黑夫”與“驚”寫給家人的信。據考證,這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家書實物。
527字的家書中,問候之語頻頻出現。“黑夫”與“驚”不僅介紹他們在軍中的情況,向家里報平安,還牽掛著家里的大事小情——向母親和兄長問安,關心姑姐生孩子是否順利,叮囑媳婦不要去離家太遠的地方撿柴火。字里行間透露出普通士兵對家人的牽掛,這也是千萬普通人為家為國的縮影。
方寸藏萬象,往事越千年。由殷商至魏晉,簡牘是中國古代在紙張發明之前最主要的書寫載體。翻閱簡牘就像是打開古代的“百科全書”——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包羅萬象,應有盡有。

《秦律十八種》中的《田律》。李洋攝
展出的《秦律十八種》表明,早在2200多年前,我國古代法律制度就已成體系。《田律》明確提出“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體現出保護生態、順時施政的智慧;《金布律》要求一錢以上的物品,需用小木牌標明價格,維護交易公平。
《為吏之道》開篇即強調“凡為吏之道,必精絜(潔)正直,慎謹堅固,審悉毋 (無)私”,體現了古人對官吏的樸素要求,很多思想至今仍可鏡鑒。

云夢鄭家湖墓地出土的“中華第一長文觚”。李洋攝
出土于云夢鄭家湖墓地的“中華第一長文觚”,造型十分獨特。它是用一截圓木豎著剖開做成的,上書約700字,是目前所見年代最早、篇幅最長的長文觚。其上記載了謀士“筡”游說秦王停戰止戈的故事,透露出時人苦于戰亂的心境。
……
漫步展廳,仿佛參加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盛宴,每每使人感慨,“泱泱中華,歷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激勵人們“把歷經滄桑留下的中華文明瑰寶呵護好、弘揚好、發展好”。
如今,科技為考古和文物修復插上翅膀,一簡一牘中蘊藏的文化密碼被不斷釋讀;云夢縣博物館實施展陳提升工程,新增AR魔墻、沉浸式展廳、秦簡書寫臺等設施,將文化“融”入體驗。
知所何來,方明所往。古老的簡牘,正在綻放新的光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