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
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
87年前,
武漢成為全國抗戰的
政治、文化中心。
武漢保衛戰期間,
大批援華國際友人來到武漢、
關注武漢戰事,
呼吁各國支持中國抗戰,
同時也將中國的抗戰精神
從武漢戰場傳播到世界各地。
今天,我們一起
從白求恩、斯諾、
史沫特萊、綠川英子等
國際友人的視角,
觸摸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走進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










01
史沫特萊
在武漢用筆墨抗戰
漢口鄱陽街32號,一幢磚木結構的兩層樓房,這里是美國作家、記者艾格尼絲·史沫特萊舊居(魯茲故居)。1938年1月9日,史沫特萊以英國記者的身份來到武漢,在武漢10個月的生活讓她畢生難忘。她在后來寫給友人的信中說:“我有點迷戀漢口的魅力。在我這十年生涯中,它是美好的地方?!?/p>

位于江岸區鄱陽街的史沫特萊舊居。
初到武漢時,中國傷兵之慘狀讓她動容,史沫特萊發出的第一批新聞稿件,報道中國傷兵的悲慘命運。她寫道:“百分之二十的傷員患有肺結核、腳氣或痢疾,因瘧疾致死者為數累累。手術臺是塊木板,上面鋪著未漂過的白布,藥和外科器械均供應不足,有時甚至一無所有。”這些報道傳播到全世界,博得了各國人民的廣泛同情,許多人捐獻藥品和財物,援助中國抗日受傷的戰士們。
95歲高齡的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毛磊教授曾提出“武漢抗戰”學術概念,填補抗日戰爭史的研究空白。近日,毛磊教授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史沫特萊為什么要把武漢抗戰向全世界做深入、詳細的報道?最根本的原因是武漢抗戰不僅是全國抗戰的中心,而且也是1938年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心。如果不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心,史沫特萊也不會來武漢。在武漢,她撰寫文章,為中國紅十字會募集醫療物資,促成白求恩醫療隊來華,并親自護送藥品至新四軍根據地?!?/p>
他強調:“我們為何在研究抗戰精神?是因為抗戰精神是研究抗戰的根基。武漢保衛戰時期,西方友人的眾多報道中都有片段能體現中國人民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和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箲鹁窦钪贻p一代銘記歷史,為國家發展奮斗。”
02
白求恩
奔赴中國抗戰第一站是武漢
2025年7月末,記者來到位于武漢市漢陽顯正街天主堂側后方的一個小院,這里的白求恩居住舊址剛剛修繕翻新完畢。

位于武漢市漢陽顯正街的白求恩居住舊址。
1938年,國際共產主義戰士白求恩在武漢的一個多月時間,忙于救治傷員、購買籌集藥品和醫療設備。針對西方媒體看衰中國抗戰前景的言論,白求恩在武漢寫出《中國戰區醫療救助報告》,提到中國戰場的醫療狀況:“由于缺少完全合格的醫生,許多護理員、男護士和醫學院的學生都被授予了軍醫的頭銜。在中國,這些人正在自告奮勇,擔負起重任?!痹谥袊鴳饡r醫療資源極度匱乏的情況下,白求恩看到了中國人不放棄的精神——“自告奮勇,擔負起重任”,這也是對敵后戰場的抗戰予以肯定的字眼。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兼國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博士孫君恒對記者說:“白求恩在武漢完成《中國戰區醫療救助報告》,是為了將其寄回加拿大,目的是向加拿大共產黨和美國共產黨匯報中國戰時醫療救助的情況,以便他們了解中國抗戰的醫療需求,為后續的援助工作提供參考。這份調查報告全面深入、細致入微,堪稱社會學調查報告的杰作。它針對當時的各種醫療組織,比如紅十字會臨時救援隊、醫院的醫療狀況等都記錄得很清楚。單說床位數統計這一項,最多的只有一兩百個床位,這個數字很精確?!?/p>
03
綠川英子
廣播讓日本士兵放下武器
1938年6月底,在郭沫若等人的幫助下,國際主義戰士、世界語學者、日本作家綠川英子與中國籍丈夫劉仁來到武漢。來漢后,她在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國際宣傳處對日宣傳科工作,擔任中央電臺的日語播音員。

位于武漢關附近的怡和洋行,綠川英子曾在此做播音的準備工作。
曾與綠川英子共過事的湖北省世界語協會原理事長張天心,曾在1995年8月8日的 《長江日報》12版上描述綠川英子廣播后的效果:“綠川英子的播音,走進了成千上萬個日軍士兵的心田。在前線,有的士兵放下了手中的武器,有的士兵呼喊著親人的名字剖腹自殺;在軍艦上,有的士兵拒絕登上中國的大陸……綠川英子的生命,就在這流暢而親切的播音中,閃耀著戰斗的光芒!”
近日,記者聯系到武漢世界語協會前會長劉漢林。他在2007年曾見過綠川英子的女兒長谷川曉子,他告訴記者:“長谷川曉子在2007年送給我一本書——《長谷川照子:日中戰爭期間進行反戰廣播的日本女性》。長谷川曉子在武漢停留三天,我們帶著她參觀了她的母親曾經戰斗過的地方,她與我聊到‘母親作為國際語者,用世界語宣傳抗戰,我引以為榮’?!?/p>
04
埃德加·斯諾
在武漢采寫《項英的一支鐵軍》
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武漢大學珞珈山一區27號的周恩來舊居,一張周恩來、鄧穎超夫婦在珞珈山寓所前與來訪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合影引人注目。

武漢大學珞珈山周恩來舊居,埃德加·斯諾在武漢期間曾與周恩來夫婦在此暢談。
1938年,斯諾抵達漢口后先后會見了新四軍軍長葉挺和副軍長項英。斯諾采訪了項英,深入了解項英的革命活動,同時也更加全面地了解新四軍。他寫道:“項英和葉挺建立一支新的抗日軍隊的消息,在前蘇區內迅速傳播開去,因此千萬的農民開始徒步由很遠的江西、浙江、安徽、湖南、福建等省趕來參加。他們有的帶著在內戰時藏起來的步槍,那些有錢有米的人,也拿出來作為‘抗日的貢獻’。幾千個剛由監獄和反省院放出來的‘赤匪’,也回到這邊來。少年先鋒隊與赤衛軍,則攜帶著生銹的標槍、手榴彈和斧頭參加!從被占領區的各城市里,又來了許多學生和工人。”字里行間透露出民眾響應號召自發加入新四軍的熱情,各方力量團結一心。
90歲高齡的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斯諾研究中心主任尹均生對記者說:“提到斯諾在武漢的日子,他除了用文字記錄當時的中國革命給西方世界看,更值得一提的是斯諾夫婦和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還于1938年4月提議成立‘中國工業合作社’。1938年8月,‘中國工業合作社協會’在武漢正式成立。當年‘工合’的旗幟至今保存在武漢博物館。當時,處于國共合作抗戰時期,‘工業合作社’得到了國民黨政府批準,毛澤東同志也同意在陜北開展‘工合’運動,成立了燈具、棉毛紡織、鞋襪被服、化工、醫藥等合作社。短短幾年,全國就有‘工合’組織3000多個,社員3萬多人,年產值達三億元,極大地支持了中國的抗戰事業?!?/p>
近日,
武漢大學教授、
中國二戰史研究會名譽會長胡德坤
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武漢保衛戰期間,
大批援華國際友人來到武漢、
關注武漢戰事,
呼吁各國支持中國抗戰,
同時也將中國的抗戰精神
從武漢戰場傳播到世界各地。
▼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日本無條件投降。
1938年,即87年前,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武漢保衛戰更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最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戰役。武漢保衛戰究竟有多重要?為何一大批國際友人來漢參與援華活動?他們對世界的發聲意味著什么?近日,長江日報記者采訪了中國二戰史研究會名譽會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胡德坤。
長江日報記者:為什么武漢保衛戰有著東方主戰場開辟性的意義?
胡德坤:七七事變后,國共合作形成全民族抗戰。武漢保衛戰進行的前期,中共領導的華北抗日根據地已經開辟。中共領導的華中抗日根據地是在武漢保衛戰時期開辟的。1938年4月,新四軍的軍部剛剛恢復,軍部最初在南昌,這時候遷到武漢。這一時期,新四軍逐步開辟了江北根據地和江南根據地。中共領導的華北、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開辟,便形成了敵后戰場。
武漢保衛戰是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互相呼應作戰時期,這兩個戰場的開辟標志著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形成,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
長江日報記者:在武漢保衛戰中,為何有一大批國際友人來漢參與援華活動?
胡德坤:在武漢保衛戰中,來到武漢的國際友人主要是兩大類。第一類是共產國際派遣來的,比如白求恩;第二類是民間自發來武漢的,如戰地記者史沫特萊。武漢保衛戰之前,上海、南京相繼淪陷。由于武漢保衛戰是日本戰略進攻的最后一戰,因此,大家很關注。事實上,這時的武漢已成為全國抗戰中心。這樣的戰爭局勢,讓西方記者們更關注武漢保衛戰,吸引他們前來采訪、報道。1938年,是國共合作最好的時期,中共領導人周恩來在武漢工作,住在武漢大學十八棟,周恩來、鄧穎超夫婦會見美國記者斯諾的照片就是在十八棟拍攝的。
長江日報記者:武漢保衛戰中的抗戰精神,如何從武漢走向世界?
胡德坤:當時,國共兩黨在“保衛大武漢”的統一口號下,動員全國軍民抗戰,形成一種抗戰精神——全國軍民眾志成城,共同保衛大武漢。后來,武漢保衛戰中的抗戰精神成為整個抗戰時期抗戰精神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抗戰精神很關鍵,無論是國民黨的軍隊還是共產黨的軍隊,官兵們都受到感染和鼓舞,為抗戰英勇獻身。
從國際上來看,當時西方正在對日本實行妥協退讓的綏靖政策,不敢站出來支持我國抗戰。全世界可以看到只有中國在堅持抗戰,這就是抗戰精神。
當時的局面,我們國家的軍隊沒有制空權,也沒有制海權。中山艦到武漢來支援武漢保衛戰,也被日本空軍炸沉。中國軍隊利用兩座大山,即廬山和大別山險峻的地勢進行抵抗。我看到日軍的一些作戰記錄,在大別山,日軍一個聯隊幾千人打得只剩下幾百人。在廬山,日本有一個中將師團長被炸傷了。駐守大別山是李宗仁第五戰區,駐守廬山是陳誠第九戰區,都打得不錯。只是中國部隊的武器裝備跟日本部隊相比差得太遠。所以,外國友人也看到中國裝備差、中國沒有錢,這樣的情況下戰爭局面又會如何呢?帶著復雜的心情,他們在武漢進行報道。這就又有了后來部分外國友人來捐贈,比如史沫特萊,她在到處募集資金來支持中國抗戰。
1945年1月6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表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很多國際友人來到武漢之后,他們把武漢保衛戰真實的情況帶給了他們國家。所以,他們也從側面幫助了中國抗戰。反過來說,也是中國的堅持抗戰,才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
長江日報記者:近10年來,關于抗戰史的研究,學術界有哪些變化嗎?
胡德坤:近年來,抗戰史的研究持續深入收集史料,充實抗戰史研究,這是做得比較好的方面。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10年,我們的研究人員到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查閱資料。一查才知道這些國家公布的史料,多到簡直不計其數,可謂汗牛充棟,僅僅一個太平洋戰爭,在舊金山檔案館,檔案資料足足堆滿了3個房間。
我還想講一點,戰后以來,西方學者都是以1939年歐戰爆發作為二戰起點,而1939年以前中國6年的局部抗戰、2年的全面抗戰都一筆帶過,這是對中國抗戰的忽視和貶低,對中國是不公正的。近年來,也有西方學者寫二戰史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認為這是二戰的開端,充分肯定在歐戰爆發前中國長達8年的抗日戰爭的貢獻。近幾年,我們課題組的張士偉教授翻譯了美國學者安德魯·N.布坎南的《全球視野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1931—1953)》這本書。該書最大的特點是它超越了“二戰”西方中心論觀點,將1931年九一八事變作為二戰的開端,充分肯定中國抗戰的歷史地位,這是對歷史的尊重,真正具備了全球性視野。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們看到還有不少外國學者的著作肯定了中國抗戰的貢獻,這在10年前是很少見的。我相信今后在國際學術界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認可中國抗戰的巨大貢獻。
點擊版面閱讀全文
▼

指導專家:
中國二戰史研究會名譽會長、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名譽院長 胡德坤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斯諾研究中心主任 尹均生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教授 毛磊
武漢科技大學教授兼國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博士 孫君恒
湖北省檔案館 袁麗
參考文獻:
1.袁麗,《綠川英子在武漢》,《檔案記憶》2020年第1期。
2.王平、王雯雯,《史沫特萊與湖北的不解情緣》,《中國檔案報》2017年6月30日第3版。
3.毛磊、劉繼增、袁繼成、楊存厚,《武漢抗戰史要》,湖北人民出版社。
4.章紹嗣,《“一個偉大的美國人”——史沫特萊》,《名人武漢足印》(文化卷),武漢數字方志館。
5.(加拿大)拉瑞·漢納特 編著,李巍等譯,《一位富有激情的政治活動家——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作品集》,齊魯書社。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