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艾丹
閱讀提要
遏制涉企“亂檢查”,減掉的是形式主義做派,減掉的是“一人生病,大家吃藥”的大呼隆,減掉的是企業負擔,減掉的是任性處罰行為。
今年以來,各地各部門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不過,也有人擔心:一些正常的、必要的檢查會不會受影響?會不會導致一些人因為檢查少了就心存僥幸,讓風險隱患“跑冒滴漏”?
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要求“規范涉民營企業行政檢查”,到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嚴格規范涉企行政檢查的意見》,旨在著力解決涉企行政檢查中的突出問題,切實減輕企業負擔,為企業健康發展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兑庖姟愤€明確提出,“既要防止檢查過多和執法擾企,又要保證必要的檢查有效開展”。精準把握規范涉企檢查的意旨,需要各地各部門在做必要減法的同時,保證正常行政檢查效能。
實際上,為企業減負并不會降低合法監管。近日,司法部發布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行政檢查數量較去年同期下降30%以上,入企入戶檢查減少48.3萬次,極大地減輕了企業的迎檢負擔。與此同時,檢查精準度大幅提升。北京檢查數量下降72%,發現問題率提高26%;寧夏檢查數量下降31%,發現問題率提高35%?!耙唤狄簧敝g,凸顯了檢查質效的提升。
遏制涉企“亂檢查”,并不是單純數量上的減少。減法遵循的是“無事不擾”的原則,減掉的是涉企檢查中的形式主義做派,減掉的是“一人生病,大家吃藥”的大呼隆,減掉的是逐利檢查帶來的宴請、娛樂、旅游等企業負擔,減掉的是動輒亂查封、亂扣押、責令停產停業等任性處罰行為。減掉這些亂作為,集中精力做好促進安全生產、避免風險漏洞、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檢查,才能讓企業在良好的法治營商環境中獲得更公正、更透明的發展機會。
遏制涉企“亂檢查”,不能為了追求數量的降低,把必要的檢查也省了。如果為了檢查數量上的減少,在必要的檢查上人為打折扣,不僅不利于企業問題的整改,最終還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在涉及食品安全、生態環保、交通運輸、化工生產等領域中的問題,一旦出事就是大事,尤需加強監管,決不能放松必要的檢查督察。正如司法部一直強調的,既堅決遏制重復無效擾企的亂檢查,又堅持嚴格依法檢查、守住安全底線。
涉企檢查的“嚴”與“寬”統一在執法為民中。全國多地大力推行“綜合查一次”“掃碼入企”等方式,減少入企現場檢查頻次,與此同時,強調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讓每一次執法檢查不是走過場,而是做到“嚴查”“真查”。將該減的減到位,該管的管到位,不搞數字“一刀切”,才能讓企業心無旁騖謀發展,讓群眾利益和公共安全得到強有力保障。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