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客戶端訊 (通訊員 程玉含)曾經是雜草叢生、坑坑洼洼的荒地,如今蛻變成金燦燦的稻田,翻滾著豐收的稻浪。在浠水縣汪崗鎮汪家崗社區,這場從“荒”到 “豐”的蝶變,不僅讓閑置土地煥發新生機,更蹚出了一條 “土地提質+集體經營”的鄉村振興路徑。
荒土重生,廢地成金

在汪崗鎮汪家崗社區的40畝稻田里,大型聯合收割機正轟鳴著來回穿梭,金色的稻穗被卷入機身,眨眼間便脫粒歸倉,現場呈現出一幅生動的豐收畫卷。很難讓人想象,這片生機勃勃的稻田在去年還是一片荒地,此前為配合鎮區建設,這里曾作為土源供應地,土方開挖后,整個地面變得高低不平,坑洼遍布。

汪崗鎮汪家崗社區6組小組長 張志寶:原來這個地方回填了,挖的都是大大小小的坑,面積等于是荒了,種不出來東西,我們心里很著急。
盤活閑地,蹚出新路
面對這片長期閑置、難以耕作的土地,村民們既惋惜又焦急。如何讓荒地“活”起來,成了社區干部和村民共同的心愿。

汪崗鎮汪家崗社區黨總支書記 蔡軍:村民小組代表也提出意見,想把這一塊土壤改良成良田。我們社區也召開兩委會以及代表會、黨員會,咨詢了一些專家,他們提出來這塊可以改成良田,種水稻。

有了“改荒為田種水稻”的方向,汪家崗社區立刻行動起來,投資3萬元完善水利設施,實施土地平整工程,并依據農藝專家檢測的結果施用有機肥料,有效提升了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短短數月,這片曾經的“不毛之地”煥發出新的生機,達到了水稻高產種植的要求。

汪崗農技服務中心主任 農藝師 楊小寶:利用我們這周邊的畜禽糞污處理中心的一些沼液、沼渣還田,把土壤有機質進行提高,重新規劃了一下這個水利溝渠,以及取水的地點。

考慮到單個村民種植技術不足、規模小、成本高,社區決定依托本地種植大戶,將改良好的40畝土地集中交由合作社代耕代種。合作社則充分發揮技術和規模優勢,從選種、播種到田間管理、收割,全程采用標準化、機械化作業,既降低了種植成本,又保障了水稻品質和產量。

浠水縣汪崗鎮汪家崗優質稻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張本兵:我今年是第一年(種植),已經達到了十一二穗每顆,每畝(產量)達到1600斤左右,在同等的情況下是比較高產。
齊心治荒,稻浪飄香
如今的汪崗鎮汪家崗社區的稻田不僅是豐收的象征,更是鄉村發展的縮影。從荒地到良田,從無用到豐收,這片土地的轉變,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還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汪崗鎮汪家崗社區黨總支書記 蔡軍:之后我們會把社區的其余的零散的土地都流轉過來,集中發包給種植大戶,讓他們集中種植,將來社區就沒有荒田荒地,還能產生一定的集體經濟收入,而且也能給村民增收,還能解決(閑置)勞動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