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文利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 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2023年6月28日在井岡山拍攝的“勝利的號角”雕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抗日戰爭是在近代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上都烙刻上深深印痕的重大事件,不僅影響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也影響了世界的歷史進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不僅是一部血與火的戰爭史,更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熔鑄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偉大抗戰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堅強不屈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意志,展示了中國人民所擁有的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場抗擊外來侵略的鮮活歷史劇
一筆彌足珍貴、燭照后世的精神財富
抗戰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和必勝信念,體現了受中華文化熏陶而培育出的民族品格和精神特質,也體現了中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和思維方式,展現了中華民族的行動邏輯與哲學智慧。
精神是思想觀念的集合,也是實踐行為的外化表達。抗戰精神是基于中日民族矛盾和復雜的階級斗爭而產生的、以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對抗外來侵略為主題的偉大精神,其中蘊含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基于歷史傳統和現實斗爭而生發出的一系列思想觀念,如愛國觀、和平觀、民族觀、英雄觀等。
精神是價值體系的承載,也是主體價值的實踐表現。抗戰精神凝結和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主導價值體系和基本價值原則。面對強大的敵人及其無比殘暴和野蠻的行為,面對抗戰的艱難境遇和復雜局面,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何去何從,采取何種行動,作出何種選擇,在根本上都是價值立場和價值選擇問題。抗戰精神中凝結的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價值體系與價值原則,無疑是測度我們在面對強大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時采取何種態度、何種做法的標尺。在巨大的危機和困境中,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價值取向和價值原則表現得異常充分。
抗戰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比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中的愛國情懷所包含的天下一統的整體思維,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所包含的舍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辯證思維,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所包含的底線思維,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所包含的韌性思維。總之,抗戰精神體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事關個體生死、國家危亡、民族存亡等問題上的行動邏輯與哲學智慧。它不僅是一場關于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鮮活歷史劇,而且是一部具有重大教育意義和實踐價值的精神教科書。
民族精神的發展如同沒有斷流的江河
抗戰精神大尺度地繼承了民族精神的
基因
中華民族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明輝煌的偉大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塑造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精神思想博大、內涵豐富,但其主流和主線始終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民族精神的發展就像是沒有斷流的江河,在不同時代、不同情境和不同實踐活動中綿延賡續、創造更新。只要民族精神源頭不斷、傳承不息,民族的生命就會延續、發展。
抗戰精神是在近代中國所面臨的特殊社會發展情境中形成的偉大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發展和凸顯的一座里程碑,在中華民族精神的長河中占有不可代替、不可否定、不可小覷的地位。從思想內容上看,抗戰精神大尺度地繼承了中華民族精神中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思想基因,發揚了中華民族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的精神品格。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中國人和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形成了超越一國一地、一城一域的天下觀念。這種天下觀是從中國人生存所依賴的鄉土宗法體系中推演而成,以龐大的社會關系網格為框架,以愛國如家、廣濟天下的情愫為牽結之魂。中國人的天下觀講求家國同構、天地相連、人情所系,注重休戚與共、榮辱與共、命運與共,注重仁者愛人、禮者愛家、義者愛國,仁與義禮相合,人與家國同在。正源于此,抗戰精神首要的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悲憫意識和愛國情懷。這種情懷,表明中華民族始終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各民族也是牢不可破的命運共同體。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以中國為典型代表的東方文化很早就提出“智仁勇”三達德,“勇”德的核心要義就是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無論是蘇武、岳飛、文天祥,還是近代的楊靖宇、趙一曼,都是舍生取義、威武不屈的代表人物。在中華思想文化體系中,視死如歸、寧死不屈是生存的主義,也是精神的主流。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精神,上承中國古代的大丈夫精神,下續今天依舊熠熠生輝的真君子人格,正是中華民族剛毅堅卓、威武不屈的民族性格的寫照。
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無數的對抗和斗爭中,只有不畏強暴才能伸張正義,只有血戰到底才能保得生存。在中華民族博大而光榮的精神河流中,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由來已久、綿延流長。正如毛澤東同志在抗戰時期所提到的:“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面對極其殘暴和強悍的日本帝國主義者,中國人民所展現的抗戰到底、血戰不休的英雄氣概,代表的正是中華民族精神中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頑強意志和戰斗決心,體現的正是中華民族弦歌不絕、奮斗不輟的生命基因。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一個沒有雄心壯志的人難以做成大事,一個沒有必勝信念的民族也難以自立自強。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在敵強我弱的情形中開展的民族獨立戰爭,關乎人民和國家的生死存亡,也關乎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中華志士在抗戰時局中所堅持的正是民族精神中百折不撓、不達勝利決不罷休的宏志,傳承的正是優秀中國人所葆有的頑強意志和必勝信念。正源于此,當一批又一批抗戰志士倒下時,更有一批又一批的戰士接力沖上來,堅定地抗爭下去。抗戰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了“持久戰”的著名論斷,所反映的正是中國人民頑強不屈、百折不撓的必勝信念。
抗戰精神以新的面貌、格局和氣度
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現代性的精神特質
從思想源流上看,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一支。從形成史上看,偉大抗戰精神是在抗日戰爭的特定年代中形成的,反映那個時代、那個特定歷史情境和條件的時代精神。因此,抗戰精神既有中華民族精神的基因,也有富有時代特點的創造。從貫通歷史與時代、思想與實際的角度看,偉大抗戰精神不僅具有永恒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啟示。究其原因,是因為偉大抗戰精神中衍生出了一系列具有現代性的精神特質。
抗戰精神書寫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解決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的愛國主義。這種愛國主義不同于歷史上在中國國內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之間的階級矛盾中衍生出的愛國主義,具有顯著的現代愛國主義的特征,其具體表現就是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命運共同體,在消弭了階級隔閡和政治嫌隙的基礎上為整個民族的獨立和自由而抗爭。
抗戰精神衍生出了中華民族以戰止戰、以戰求和、為保衛和平不惜投身戰爭的現代和平主義的精神特質。在近現代國際體系中,由于形形色色的帝國主義、侵略勢力及其變種的存在,和平并不能夠通過乞求和屈服換來,而必須靠戰爭求和平、以戰爭求團結、以戰爭求統一、以戰爭求自由、以戰爭求解放。此時戰爭不是為了戰爭,而是為了和平。這種以戰求和的和平主義在抗日戰爭中得到了極大彰顯,也賦予偉大抗戰精神以新的面貌、格局和氣度。
抗戰精神衍生出了充滿現代性的公平正義理念,成為構成中華民族精神時代變遷和創造發展中的新聲。與強權戰勝公理的舊國際秩序規則不同,抗日戰爭的勝利保障了抗戰精神中追求國際化的現代公平正義的價值秩序。中國人民與世界上愛好公平正義的力量一道,凝結成了捍衛國際正義和公理的陣線。
抗戰精神衍生出了具有國際共通性的進步主義理念,啟迪全世界愛好文明和進步的人們追求更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文明意識和進步意識。抗日戰爭中,日本帝國主義滅絕人性的殘忍暴行激起了全世界追求真理、文明和進步的人們的憤慨,而抗戰精神中所滲透和體現的現代文明意識和進步價值,則成為頗具現代性的中華民族精神與人類精神的新標準。一種嶄新的文明觀和進步觀被灌注到中華民族精神之中,成為其中具有標志意義的現代精神。
抗戰精神中衍生出的上述具有現代性的精神特質,為當代中國的價值觀注入了新的因子,奠定了新的價值基礎和精神根基。因此,當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時到來,世界范圍內愛好和平、追求民主和自由、向往光明和進步的力量成為歷史前進的主潮。從價值體系看,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所建構的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秩序,不僅譜寫了全新的人類共同價值,還譜寫了彌足珍貴的民族民主、世界和平、人類繁榮發展、自由幸福和公平正義的價值序曲,為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的形成奠定了思想的、精神的和價值的基礎,也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出場與歷史更新積蓄了有生價值力量。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不能忘卻的中國記憶
抗戰精神是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高度統一
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東方主戰場上誕生的偉大抗戰精神,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具有鮮明的特征。
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的高度統一。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愛國主義并不是狹隘的民族主義,在中國共產黨中流砥柱作用發揮下,植根于中國人民之中的抗戰愛國主義,是和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中的國際主義緊密結合并且有機融合在一起的。因此,抗戰精神中的愛國主義是國際主義的愛國主義,而不是狹隘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
抗戰精神中的團結統一,是把中華民族內部的團結統一與中華民族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團結統一融匯結合起來的團結統一,這一方面是中國國內不分地域、不分老幼的團結統一,另一方面也是與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攜手并進的團結統一。這種團結是世界人民的大團結,這種統一是世界進步力量的大統一。之所以如此,既與世界人民所擁有的反對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惡勢力的共同心愿相一致,也與中國文化、中華民族精神所具有的強大包容性、共生性的博大胸懷與獨特優勢分不開。
中國抗戰精神是有韌性的精神,是堅持不懈、百折不撓、不達目的不罷休、不獲全勝不停止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體現,也是中國堅持持久抗戰的內因。在一定意義上說,中國抗戰精神的鮮明特征,正是中華文明所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與和平性的鮮明體現和實踐表達。這種精神特質已然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動員人民、依靠人民,打開了人民戰爭的廣闊歷史舞臺之中,也凝結于抗日戰爭的思想路線、指導方針和具體政策策略中。
毋庸置疑,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付出了巨大犧牲,以沉重的代價換來了最終的勝利和光明的前途,這構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不能忘卻的中國記憶,也構成了偉大抗戰精神得以產生的實踐基石,不斷傳承的強勁動力源。(文字整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張雙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