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李墨 高伊洛 通訊員 鄭子賢 胡波
大船三千釘,釘釘有其用。
當這“三千釘”達到使用年限,它將迎來怎樣的命運?
位于枝江長江之畔的湖北宜昌船舶工業園,民娃船業有限公司正在實踐船舶拆解的循環利用。
民娃船業是省內首家具備船舶拆解資質的企業。隨著2025年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項目獲批,這里的拆解訂單已經爆滿,預計今年可完成拆船訂單80艘左右。
“3條生產線同步工作,最大規模可實現6艘船舶同時拆解。”公司總經理王成介紹。
拆解不是終點。在這里,每艘報廢船舶都將是一座“移動礦山”。
“剪刀手”下的綠色拆解
8月18日,民娃船業有限公司。
一臺卷揚機和巨大的龍門吊共同協作,將一艘老舊船舶從江中拖起,緩緩送入寬敞的綠色拆船車間。
車間內,大型“剪刀手”已準備就緒。
待船舶到位,機械設備“多刀剪”雙臂揮舞,對船體進行精準切割作業。

民娃船業有限公司正在開展船舶拆解作業。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卓琳攝
與傳統拆解不同,這里不見火花四射,唯有機器轟鳴和鋼鐵切割聲。整個拆解車間內,只有三五個工人現場維護。
“平均一艘船舶拆解過程大約需要3天,船舶將逐步分解成鋼板、管道和設備等。”公司總經理王成介紹。
“拆解全程,類似給船舶進行一次精細化‘手術’。”民娃船業辦公室主任田學華介紹,與過去相比,這種新型的拆解方式,采用全流程室內物理拆解,確保全程無污染、綠色可循環。
過去,船舶拆解大多由人工在船廠岸邊露天完成。“人工切割,不僅耗費大量人力,效率低下,而且拆解過程簡單粗暴,鋼材回收率低,還容易造成環境污染。”田學華表示,這些弊端,倒逼他們轉換賽道,建設綠色拆船基地。
綠色拆船基地通過驗收投入使用后,人工作業僅占整個拆船作業的10%左右,其余均由機械完成,大大節約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同時,機械化船舶拆解中,因實施精準作業,可確保所有可回收設備完整保留。
更重要的是,過去傳統的拆解方式,船舶油污隨意散落,浪費、造成環境污染。綠色拆解方式中,將船舶殘留的機油、潤滑油等全部留存,綠色環保,還能重新提煉為工業燃料實現二次利用。
據統計,綠色拆船方式,船體材料回收利用率可從過去70%提升至92%以上。
向“廢”而生的“移動礦山”
船舶拆解后,廢舊鋼材和船舶設備將往哪里去?
田學華形象地比喻:“我們不是在拆船,而是在開采‘移動礦山’。”

民娃船業綠色拆船基地。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卓琳攝
田學華介紹,拆解后的廢舊鋼材、船舶設備等材料會被分類整理,運往鋼鐵廠或機械設備廠進行再加工。
例如船舶的發動機、變速箱、錨機、錨鏈、輪系、軸系等設備都可送到機械設備廠,經過檢測維修后二次利用。
廢舊鋼材則被送到專業工廠,實現回收利用,部分特種鋼材經處理后重新進入造船產業鏈。
綠色拆船基地上游連接多級航運公司,通過“以廢換新”機制,船東可用報廢船舶抵扣新船訂金。
下游則接入汽車制造、家電生產等20多個行業,形成從特種鋼材到稀有金屬的定向供應體系。這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讓單個船舶的生命周期價值提升。
不僅如此,枝江還計劃以船舶拆解廢鋼資源利用為契機,建立廢鋼材、有色金屬材料以及可再利用的船用設備和儀器儀表等物資回收體系,打造鄂西南廢舊金屬綜合利用基地。
今年船舶拆解工作啟動一個月,民娃船業已拆解20余艘老舊營運船舶,拆解后的鋼鐵物總計1萬噸。這些鋼鐵經過再加工,將實現再利用,實現從破銅爛鐵到新生資源的循環利用。
利好政策驅動產業升級
去年以來,船舶拆解方興未艾,與國家推動綠色航運和循環經濟的一系列利好政策關系密切。
2024年3月,國務院印發《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2024年8月,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交通運輸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補貼實施細則》,以真金實銀支持老舊船舶報廢更新。

民娃船業承接的船舶拆解訂單爆滿。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周卓琳攝
以剛剛完成拆解的宜昌飛鵠航運有限公司的“飛鵠816”為例。該船是一艘干散貨船,2005年投入營運,1543總噸。根據政策,船舶拆解完成后,船東共獲得154.3萬元拆解補貼。
“這艘船已營運20年,老舊且利潤低。現在國家有這么大力度的補貼,當然果斷選擇拆解。”宜昌飛鵠航運有限公司負責人馬翠森介紹。
“以前老舊船舶拆解成本高,很多企業和船戶寧愿繼續使用也不愿拆解。”王成表示,“現在有了政策補貼,拆船換新的經濟賬算得過來了。”
根據已經獲批的宜昌市2025年老舊營運船舶報廢更新項目,今年宜昌將拆解老舊營運船舶75艘,預計發放補貼2.2億元。
“我們的業務量十分飽和,很多待拆船舶正在排隊。”王成介紹,民娃船業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拆解能力提升至每年1000艘左右,并進一步優化拆解工藝,提升資源回收率。
老舊船舶的拆解還大大促進了運力結構優化。老舊船舶大多運營15年以上,通過拆解,這些低效運力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能耗更低、效率更高的新能源船舶。
枝江市經濟信息化和商務局負責人介紹,此輪利好政策中,如果船東選擇拆解舊船并同步新建燃油船,可獲1500-3200元/總噸補貼,新建新能源船則另補1000—2200元/總噸。
數據是最好的例證。位于枝江的宜昌船舶工業園是宜昌船舶產業核心承載區。該園區今年新能源船舶訂單量突破114艘,占所有新建船舶訂單的87%以。這些新能源船舶訂單涵蓋純電動、LNG動力、甲醇燃料等全技術路線,手持訂單總額超50億元,生產計劃已排至2026年第三季度。
目前,宜昌正著力建設全國內河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示范區、長江中上游最大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預計到2026年底,宜昌市綠色智能船舶制造產業鏈總產值將達到500億元,綠色智能船舶年建造量300艘。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