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韓曉玲、通訊員晏華華)“獅子山下的每一棵樹都經歷過風雨,卻依然長得筆直;每一塊試驗田都遭遇過病蟲害,卻總能迎來豐收。”9月4日,在華中農業大學2025級新生開學典禮上,該校校長嚴建兵動情地寄語新生:真正的堅韌,不是從不跌倒,而是跌倒時能抓一把泥土站起來,知道下一次該如何改良土壤。愿你們能像獅子山下深深扎根的樹木,牢牢守住向上生長的方向。

通訊員高言曦攝
開學典禮伊始,新生們將校徽佩戴于胸前,標志著他們成為這所有著127年歷史的大學的一員,是“勤讀力耕、立己達人”校訓精神的新傳人。全體新生在現場共同許下青春誓言:“與祖國同行,為人民奉獻,為中華復興而讀書!”

通訊員江宛如攝
嚴建兵從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談起,通過抗日救亡到科技強軍的歷史性跨越,告訴新生們:“這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恰是對我們今天要探討的主題——‘在變化中勇毅前行’的生動注腳:在歷史的長河中,變化是時代的脈搏,更是民族前行的力量。”

通訊員劉博文攝
嚴建兵說,站在新的起點,要讀懂環境之變,主動破局。當前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變革加速演進,新生面臨著學習方式、生活環境、社交圈子等多重變化,這些變化雖帶來不確定性,卻也孕育無限可能。他以“溫室到試驗田”作比,強調大學需從“被動接收知識”轉向“主動探索未知”,并以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李威博士為例,講述其主動深耕“水稻耐高溫”研究9年的經歷,鼓勵新生“與其被動適應,不如主動創造”,在自主探索中應對變化。

嚴建兵表示,除了讀懂環境之變,還要擁抱能力之變,敢于迎接挑戰、主動求變。創新需扎根專業、厚積薄發。他介紹諾貝爾獎獲得者喬治·比德爾多次跨界研究并取得突破的案例,表示學校為助力同學們求變創新,也推出系列舉措,如啟動“農業人工智能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為學生配備“信息技術 農業/生命科學”雙導師;成立生命科學交叉學院打破學科壁壘;修訂2025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鼓勵同學們早進實驗室、早入科研團隊。他強調,課堂追問、宿舍討論等皆可成為創新起點,華農的科研平臺永遠為好奇與探索敞開。

嚴建兵說,新生們要堅守初心不變,以不變應萬變。堅守“宏農學、揚國光”的初心。他回顧上世紀50年代劉后利教授為解決食用油短缺問題,從大豆研究轉向油菜研究、成為我國油菜遺傳育種學奠基人的事跡,指出華農人應錨定國家戰略需求,而非追逐浮躁風口。他同時提醒新生,未來可能遭遇實驗失敗、學術受挫、知識“水土不服”等挫折,也可能面臨沉迷游戲、學術投機、詐騙等誘惑,需像獅山樹木般扎根堅守,在跌倒時汲取經驗,在心動時堅定信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