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劉中揚
“球3再不上映就要成紀錄片啦!”閱兵剛結束,《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就被網友們“cue”上了熱搜。對此,郭帆轉發央視新聞表示致敬,并稱“改改劇本又何妨”。
當中國科技的現實反而成為中國科幻的“劇透”,“又何妨”三個字流露出的,是對中國科技源源不斷的創新活力的自豪。軍事航天部隊首秀閱兵場,向世界展示中國和平利用太空的新域新質力量;殲擊機編隊從天安門城樓上空呼嘯飛過,守護中國領空的“空中戰鷹”不斷換羽升級。全國產現役主戰裝備,彰顯出中國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奮進之姿。
中國新質生產力與新質戰斗力的發展,對于中國科幻來說,既是靈感源泉,也是技術支撐。《流浪地球》在銀幕中呈現的是一種“硬科幻”美學,運載車、機械外骨骼、可愛勇敢的機器狗“笨笨”,這些“硬核道具”其實也是現實中的“硬核產品”,大篇幅、多鏡頭的“實車實演”,展現了國產尖端裝備所凝聚的科技力量。
若說中國科幻是我們上至九天、下至五洋的“未來之問”,那么,“神舟”逐夢星辰,“蛟龍”探秘深海,中國科技便是讓概念走向現實的擲地有聲的回答。《流浪地球》系列電影之所以能扛起“中國科幻”四個字,正是因為創作者的腳步始終與中國科技的步伐同頻共振。影片中,“流浪地球計劃”的前身叫作“移山計劃”,知難而進、愚公移山,中國科技自強背后是年復一年的攻堅克難,是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斗。
科幻不僅是瑰麗的幻想,也是一種看待宇宙、看待世界、看待人類的全景視角。《流浪地球》中“帶著家園去流浪”的故土情懷、“為了全人類”的無私犧牲,“50歲以上出列”的前赴后繼,都是中國人共同的精神底色。電影中,周喆直堅定地說:“我們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務。”銀幕內外,虛實之間,不同的“世界線”,同樣必勝的信念,同樣堅韌的脊梁。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