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周壽江
通訊員 魏秋晨 宋光磊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襄陽檢察機關運用“六尺巷”典故定分止爭的傳統智慧,解“法結”化“心結”,努力將涉案矛盾糾紛化解在檢察辦案環節。9月5日,襄陽市檢察院介紹了幾起“六尺”禮讓解紛爭的典型案例。
“兄弟,你明天抽水的話,我去給你拉機械。”
“好的,謝謝。”
很難想象,說這話的兩人,曾因堰塘用水分配問題起沖突。南漳縣檢察院在辦理該案時,檢察官實地走訪,弄清鄰里糾紛癥結,隨后制訂預案組織調解。經多次調解,促成雙方均作出讓步,握手言和。
“用水問題不解決,矛盾還會冒出來。”承辦檢察官與當地水利、鎮村工作人員一道,一次次實地走訪,現場協商,敲定堰塘擴建方案等,著力解決水量不夠的難題,從源頭掐斷鄰里糾紛的導火索。
宜城市檢察院探索推出五步閉環工作法,借用“六尺巷”典故,先后推動多個鄰里型輕傷害案件的涉案矛盾及時就地化解。
運用“六尺巷”典故的智慧化解矛盾,棗陽檢察也在做。
上半年,棗陽兩戶鄰居因收麥是否越界起爭執,爭執過后一方突然倒地身亡。經司法鑒定,死因主要是事主自身患有重度冠心病,當天的糾紛與死亡結果之間只有輕微因果關系。棗陽市檢察院依法審查認為,與事主發生爭執的鄰居不構成故意傷害罪,不符合逮捕條件。
檢察官沒有止步于此,而是組建矛盾化解專班,與鄉鎮專業調解人員、法律顧問一起,一次次從法、理、情角度,耐心釋法說理。堅冰漸漸被融化——事主家屬逐漸理性看待問題,同意降低賠償要求;鄰居也認識到自身行為的過錯,表示愿意賠償。雙方達成賠償諒解協議,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六尺巷的三尺退讓,丈量的是人心的寬度;檢察機關的司法實踐,守護的是社會溫度。”襄陽市檢察院檢察長陳俊表示,在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過程中,襄陽檢察機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努力在傳承中創新、在守正中發展,不斷繪就更多檢察解紛新“楓”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