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水流域三部測雨雷達組網混合反射率。

5月22日20時陸水流域入庫洪水預報與實況對比。
汛期暴雨如注,如何精準測雨量?
2025年入汛以來,湖北省陸水流域多次遭遇強降水考驗,一套由X波段相控陣雷達組成的 “智慧監測網” 持續發揮關鍵作用。作為長江委水文局陸水流域水雨情監測預報 “三道防線” 的核心支撐,陸水水利測雨雷達系統憑借遠超傳統手段的精細化監測能力,不僅在極端天氣中精準捕捉雨情動態,更支撐“降雨-產流-匯流-演進” 全鏈條預報體系成型,為流域防洪安全與水庫綜合效益發揮筑起堅實屏障。
實戰檢驗:雷達系統創下“三小時預警”佳績
在陸水流域經歷的8次較強降水過程中,“三道防線”系統總體應用效果良好,反演降水與站點降水相關系數在0.85以上,平均絕對誤差在6毫米以內。2025年5月22日,陸水流域遭遇入汛最強降雨,全流域普降暴雨至大暴雨,日面雨量達101毫米。這場極端天氣成為陸水水利測雨雷達系統的 “實戰考場”,由3部X波段相控陣雷達組成的監測網絡,以30米網格、分鐘級更新的 “超級分辨率”,實現對流域3950平方公里面積的全覆蓋監測。同時,通過研發雷達與數值模式的短臨-短中期融合預報技術,利用預見期動態賦權融合X波段雷達外推與模式逐時預報,引入天氣雷達數據校正大尺度系統運動軌跡,有效提升0-3小時預報精度。
監測結果顯示,暴雨期間雷達估測降水量與地面雨量站實測值平均誤差僅1.36毫米,精準度遠超傳統監測手段。更關鍵的是,系統提前3小時鎖定強降雨中心區域及量級,并精準研判降雨將于當日20時結束,為防汛指揮部門爭取到寶貴的決策時間窗口。此次實戰不僅彌補了傳統雨量站密度不足、天氣雷達局地監測精度低的缺陷,更將短臨暴雨洪水預報有效預見期延長,成為 “第一道防線” 的核心戰力。
體系構建:耦合技術打通“全鏈條預報”關鍵環節
陸水流域的防洪底氣,源于 “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 的深度耦合。為了提高預報精度、延長預見期,提供調度決策有力支撐,貫通了“融合降雨預報-分布式水文模擬-水動力演進預演”的陸水流域“三道防線”全鏈條業務體系,構建了陸水流域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系統,實現了 “降雨-產流-匯流-演進” 的全鏈條貫通計算。
在5月22日的強降雨過程中,這套耦合體系預報洪水最大入庫流量約2000立方米每秒,而1小時反推的實況流量為1960立方米每秒,誤差極小。基于這一精準預報,系統依托水文水動力模型對當前調度方案在壩上游、大壩及壩下游河道的影響進行正向預演,再根據實時水情形勢研判更新上下游及庫水位防洪目標,智能生成陸水水庫的調度推薦方案,通過人工交互進一步優化完善,并經正向預演比較多種方案后確定最優調度策略。最終通過“正-逆-正”預演的調度方案智能推薦技術幫助陸水水庫最終實現 “不棄水安全運行”,既保障了大壩與下游防洪安全,又最大化發揮了水庫的水資源效益,標志著 “三道防線” 從 “各自為戰” 邁向 “協同發力” 的新階段。
持續升級:雷達精度與防線體系“雙提升”
通過2025年汛期暴雨樣本的積累和算法優化訓練,雷達精準度呈逐漸上升趨勢。下一階段,長江委水文局將持續優化雷達參數與水文模型融合算法,不斷完善陸水流域耦合貫通的“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體系,更好地支撐流域防洪安全和水庫綜合效益發揮。一方面繼續優化雷達實況降雨場預估算法,提升復雜天氣下的精度與穩定性,探索多波段雷達與多數值模式的融合預報技術,提高降水預報準確性與時效性;另一方面,完善災損評估功能,結合GIS、遙感影像及社會經濟數據,快速評估淹沒范圍、水深、歷時及災害影響,深挖“三道防線”體系在水庫防洪調度、洪水預報預警中的應用潛力,通過共建共享加快 “三道防線” 的完善,為長江安瀾提供更堅實的技術支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彭磊 通訊員 鄭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