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高伊洛 通訊員 廖蒙蒙
一家之中,4位聽障人士。
從青春年華到白發蒼蒼,她用48年撐起無聲之家。
這一切,有個重要的“橋梁”——家庭手語。
在枝江市安福寺鎮紫荊嶺村,70歲的陳紅蘭是全家主心骨,更是村里的好人標桿。
家庭手語,家人才懂的語言
9月7日,臨近午飯時間。
陳紅蘭指指墻角的紅色袋子,再做出拔的動作,方正財立刻意會:“去田里摘莧菜。”
“莧菜炒出來是紅色,這么一比畫,他就明白。”陳紅蘭笑著說。
在方家,這套自創手語,是全家人的獨屬交流工具。
1977年,陳紅蘭經人介紹,從巴東來到枝江,與方正財相識。
這是一個特殊的殘疾家庭,一家5口人除了公公外,婆婆、丈夫和兩個小叔子均是遺傳性聾啞人。
面對這個家庭,陳紅蘭依然很快選擇了結婚。
“巴東是山區,對平原總有向往。當時兩家經濟都很困難,但老方人善樸實,我信他不會虧待我。”陳紅蘭說。
可真正進入方家,陳紅蘭發現,困難遠比想象的多。首先,交流就是最大障礙。
丈夫常因溝通不暢生悶氣。有時方正財三兄弟之間因為意見不合甚至產生肢體沖突,陳紅蘭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每天看婆婆、丈夫和兩個小叔子的手勢,自己摸索。”漸漸地,陳紅蘭領會了他們的意思,并帶著一家人創造出更多更豐富的手語。
比如,豎起大拇指表示“好”或“添米飯”,小拇指則代表“不要”或“吃飽了”,食指彎曲輕點太陽穴是“該休息了”。
還有,用手指鼻子,做出穿過的動作,則表示耕牛。“因為牛一般都穿了鼻子。這些,都是我們自己家人才懂的語言。”
笑臉相迎,家庭和諧的秘訣
除了手語,陳紅蘭還有另一個家庭和諧的秘訣——保持微笑。
“他們聽不見,所以內心更敏感。交流時,你的表情十分重要。”陳紅蘭說。
這些年,和家人相處,陳紅蘭時刻提醒自己笑臉相迎。
尤其是當家里遇到各種矛盾、困難時,微笑更是陳紅蘭的必殺技。
2023年,陳紅蘭年逾九旬的公公重病住院。面對聽障丈夫和小叔子無法溝通的困境,陳紅蘭笑著對他們比劃:“我來。”
住院期間,做飯、洗衣、擦身,全由陳紅蘭負責。
“周圍人都以為我是女兒。一問,才知道是兒媳。”陳紅蘭說。
20多天后,老人安詳離世。鄉親們說,陳紅蘭的孝道,連親閨女也比不上。
幾年前,方正財的小弟方正紅在工地摔傷,膝蓋紅腫淤血,他卻硬撐著比劃“沒事”。
陳紅蘭一眼看穿他的逞強,立刻喊來工友送醫。他在醫院縫了十幾針,住院十多天。
還有一次,二弟方正同因感冒拖成支氣管炎,村衛生室治了一周不見好,比劃著要回家“聽天由命”。陳紅蘭堅持將他轉到枝江市人民醫院,最終確診肺部感染,治療一個月痊愈。
“人生病時,脾氣急躁。但只要你笑著哄他們,他們一般都能聽話。萬一還犟,我臉一板,他們也懂得收斂。”陳紅蘭說。
在陳紅蘭言傳身教下,她的3個女兒都十分孝順。二女兒結婚后住得近,幾乎每天回家看望。大女兒也在家里裝了攝像頭,隨時關注家里狀況。
家人齊心,日子才有奔頭
“靠人不如靠己。”這是陳紅蘭常對家人囑咐的一個觀念。
2018年,陳紅蘭參加村里組織的農技培訓。隨后,安福寺鎮又專門安排農技專家上門,教她柑橘和水稻種植技術。
這幾年,陳紅蘭種植的柑橘和水稻品質及產量大幅提高,年收入超7萬元。
“今年的500多棵橘子樹長勢還不錯,估計能有個好收成。”陳紅蘭說。
對于兩個小叔子,她同樣盡全力扶持。
幼弟方正紅動手能力強,陳紅蘭托人給他謀了份就近打零工的活。現在,方正紅已是村里的瓦工好手。
二弟方正同則在村里從事公益性崗位工作,每月也有穩定收入。
前幾年,家里蓋起3層新房。“每年年底,我們還能存一點錢,很滿足。”陳紅蘭笑道。
陳紅蘭的行為感染了村里眾多鄉親。
鄰居秦秀芹家中需贍養八旬老人、照料身患殘疾的哥哥,還要供孩子求學。生活重壓讓夫妻矛盾漸增,家庭氛圍沉悶。
陳紅蘭常開導她“家人齊心日子才有奔頭”。受其影響,秦秀芹轉變心態,將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紅蘭姐就是我的榜樣。”秦秀芹說。
不久前,陳紅蘭的腰椎病犯了,腿腳不太方便。田里農活和家務勞動幾乎都由方正財三兄弟承擔。
“我也開始享福了。”陳紅蘭用專屬手語告訴方正財。方正財笑容洋溢,豎起大拇指表示:“沒問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