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張雙雙
近來,多地積極優化“以舊換新”政策,著力破解騙補套補、資金兌付不暢等難題,讓補貼精準落地,進一步釋放了政策紅利。
政策在落實過程中,越往基層延伸,遇到的情況就越多樣、越復雜。因時因勢動態調整政策,并在執行中不斷優化完善,是穩市場、惠民生的內在要求。如果不考慮基層實際情況,“上下一般粗”機械執行,落實政策簡單化、表面化、教條化,政策到了基層還是“紙面文章”。好政策要落實好,執行既不能打折扣,更不能死板僵化,因地制宜、動態調整、逐層細化,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動態調整政策,講究科學性和嚴謹性,一旦調研論證不足、脫離實際情況,就會演變成毫無章法的“翻燒餅”。有的頻繁改規則,去年剛明確的申請標準,今年又換新的流程,讓人摸不著頭腦;有的一味上新政策,“XX十條”還沒見效,“XX二十條”又接踵而至,令人無所適從;還有的喜新厭舊,今天提一個新口號,明天出臺一項新規定,搞得人心惶惶。種種操作,美其名曰“動態調整”,其實是“朝令夕改”,既折騰基層,又折騰企業,還折騰群眾,嚴重削弱政策的公信力。
動態調整不是隨意變通,積極主動更不是胡亂作為。有的干部“拍腦袋決策”,想一出是一出,缺少長遠規劃和前瞻性思考,導致政策頻繁“打補丁”;有的搞政績沖動,一味大干、蠻干,只追求眼球經濟、短期收益,導致政策“水土不服”;還有的“新官不理舊賬”,導致政策一任一變。曾有民營企業感慨:既怕政策“不落地”,更怕政策“拐彎走”。如果政策變來動去,經營主體就會缺乏穩定預期,投資、發展的信心就會不足,也就違背了政策初衷。
動態調整需要把握好度,讓政策落地又準又穩。“準”是政策的生命線,在政策出臺前深入調研、科學評估,力求切合實際、行之有效,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穩”是政策的壓艙石,既不能操之過急,引發新的問題,也不能過于遲緩,錯失發展機遇,避免朝令夕改、急于求成。做到既上接“天線”,符合政策要求,又下接“地氣”,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惠民利企的好政策。
政策的制定、細化、執行等環節,考驗著干部干事創業的能力和水平。正確處理政令暢通和創造性落實的關系,防止頻繁“翻燒餅”“換頻道”,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改革創新的精神、靈活有效的方法,確保宣傳推廣不變形、貫徹落實不打折、動態調整不走偏,真正把政策從藍圖變成現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