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隋業輝 周璇
9月9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江蘇常泰長江大橋建成通車,由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參建。今年是中交二航局成立75周年,該局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張永濤介紹,世界十大跨徑斜拉橋、懸索橋、跨海大橋,分別有4座、5座、6座橋梁為“二航造”。
橫連深山峽谷,跨越江河湖海,眾多“世界第一橋”,不僅展現湖北企業在建橋領域的非凡實力,也見證著中國和湖北發展的非凡歲月,成為“中國制造”的生動代言。
站在岸邊,一座公鐵雙層大橋飛跨江蘇常州和泰州。長江中下游寬闊的江面,造就了常泰長江大橋多項世界級榮光。該橋由一座鋼桁梁斜拉橋、兩座鋼桁拱橋和一座非通航孔鋼桁梁橋組成,工程規模巨大,成為中國橋梁建造中的一項標志性工程。主航道橋采用主跨1208米鋼桁梁斜拉橋,是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橋,專用航道橋采用主跨388米雙層鋼桁拱橋,為世界最大跨度公鐵兩用鋼拱橋。南北兩座“鉆石型”橋塔高聳入云,高達350米。
“大橋項目規模龐大、體系復雜、結構多樣,多個世界之最的實現,在于不斷創新突破。”中交二航局項目部負責人種愛秀介紹,建橋就像搭積木,全橋共有91個大節段,懸臂最大吊重超過1700噸,傳統吊機根本吊不動。
為此,由中交二航局研發的1800噸級全球最大噸位橋面吊機投入大橋建設,不僅“力氣大”,最大起升高度可達80米,相當于一次性將1400臺小轎車提升至25層樓的高度。它還“很聰明”,能實時監控施工狀態,并可遠程管理與調控,提升吊裝性能60%以上。
縱覽大橋施工全程,鄂產新裝備、新材料層出不窮。在沉井施工中,中交二航局研制的智能氣舉、氣水混合沖射、水下定點取土機器人“埋頭苦干”,用智能化裝備破解江底黏土層、砂質膠結層和盲區破土難題。在主塔施工中,該局研發了部品鋼筋工業化智能建造技術、具備14天養護功能的新型智能液壓爬模、世界上首臺超萬噸米級智能化塔吊和基于北斗定位鋼塔輔助吊裝引導系統,極大提高鋼混組合索塔工業化建造水平,施工效率提高50%以上。
“以安全監測、智能裝備、項目管理、施工工藝為出發點,依托5G、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項目實現了對常泰長江大橋建設全過程的可知、可測、可控。”中交二航局項目部總工程師康學云說。
作為中國建橋夢之隊,中交二航局先后建造300多座大型橋梁。“從中標橋梁的體量、位置看,均為深水、大跨等高難度橋梁,這也倒逼我們全面提升科技引領、智能建造能力。”中交二航局相關負責人說,橋梁建造方式已經從傳統人力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建橋密度屢被刷新。目前,中交二航局同時在建10座世界第一橋、10座跨長江大橋、5座跨度超1500米的大橋。今年,該局將有8座大橋建成。
建橋紀錄屢被打破。如今,世界上跨度超過2000米的3座大橋,2座在中國,均為“二航造”。正在施工的江蘇張靖皋長江大橋擁有六項“世界之最”和六項“世界首創”。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