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龔雪 吳堅
“實景三維山南建設項目已經通過招標,馬上要開始實施了。”9月7日夜,在西藏山南市自然資源局執法科的辦公室里,31歲的湖北省第十一批援藏干部、省測繪工程院工程師徐堯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電話采訪時,語氣里滿是欣慰。
千里之遙的潛江市白鷺湖管理區中學,徐堯的父親、53歲的徐江鴻正伏案批改九年級歷史作業——這位今年7月剛結束三年援藏使命的教師,轉身又扛起了新一屆畢業班班主任的重擔。
一個在雪域高原的三尺講臺上播撒知識火種,一個用測繪技術賦能邊疆發展。徐江鴻與徐堯父子,以兩代人的接力堅守,在祖國西南邊陲寫下了湖北援藏的動人篇章。
湖北老師帶出的孩子成績年年居山南前列
“第一次進藏是2017年,和朋友騎行25天,一路看不夠雪山圣湖,也忘不掉藏民遞來的酥油茶。”談及援藏的初心,徐江鴻的目光里滿是懷念。那次騎行,讓他與西藏結下不解之緣,2022年,得知湖北省選拔第十批組團式教育援藏教師,年近五旬的他毫不猶豫報了名,成為山南市東輝中學的一名歷史教師。

徐江鴻和藏族學生在東輝中學合影留念
初到東輝中學,徐江鴻便直面難題:歷史剛納入當地中考科目不久,學校缺乏專業歷史教師,多由其他科目老師兼任;學生學習全靠死記硬背,成績普遍不理想。“既然來了,就得把事做實。” 有著20多年教齡的他,迅速拿出“提分”方案。
課堂上,他精心打磨每一堂課,用通俗的故事化解歷史知識點的枯燥;課后,他加班加點梳理初中6冊歷史教材知識點,將140多篇課文的重難點提煉成冊,編寫成校本教材供全校使用;針對青年教師能力短板,他主動結對幫扶,每月主講一節示范課,還多次深入基層學校指導。

家長向徐江鴻老師獻上哈達表達感謝
辛勤耕耘,碩果累累:徐江鴻連續三年所帶班級的歷史成績穩居年級第一、全市前列,捧回十余張“優秀教師”“教學能手”等獎狀。離藏那天,學生們捧著哈達圍在他身邊哭紅了眼,家長們送來的“教書育人,師恩難忘”錦旗,成了他最珍貴的禮物。如今在東輝中學,像徐江鴻一樣“湖北來的老師”,早已成了家長們口口相傳的“定心丸”。
援藏的日子里,徐江鴻總愛給兒子徐堯發消息,分享藏區孩子的淳樸、援藏團隊的協作,描述國家對口支援政策給西藏帶來的巨變。彼時正在新疆參與測繪項目的徐堯,隔著屏幕被父親的熱情感染,一顆“到西藏去”的種子悄然萌發。
跑遍12個縣建設“實景三維山南”數字底座
“父親在西藏教歷史時,我正在新疆跑測繪,我們倆常開玩笑說‘一個播撒文化種子,一個繪制發展藍圖’。” 徐堯笑著回憶。在此之前,他已連續四年扎根新疆溫泉、博樂等地,牽頭完成“實景三維博州”基礎建設,為當地規劃發展搭建起數字地理底座。
今年6月,接到援藏通知的那一刻,徐堯既激動又堅定:“父親用講臺援藏,我要用專業技術為西藏做點實事。” 入藏兩個月,他跟著同事跑遍山南市12個縣(區),摸清了這塊土地的“家底”——山南地質構造活躍,生態環境脆弱,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質災害頻發,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408處,威脅約9730戶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徐堯在實景三維山南建設項目啟動會上
“必須先補好基礎數據的短板!”結合山南實際,徐堯所在的自然資源小組團隊錨定四大方向:以“實景三維山南建設項目”為切入點,整合土地儲備、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等全領域數據,搭建統一的自然資源管理平臺;加強山南市的生態修復及地質災害防治、整治工作;依托湖北的技術優勢,為山南培養本土專業技術人才;借力雅下水電站、川藏鐵路等重大工程機遇,發展綠色礦業、綠色制氧等產業。
“實景三維不是簡單的‘數字地圖’,而是能為地質災害預警、產業規劃、民生服務提供精準支撐的‘智慧底座’。” 徐堯舉例,未來通過平臺可實時監測滑坡、泥石流等隱患,提前轉移群眾。

徐堯和藏族同事一起工作
“進藏短短2個月,我已經深深愛上了這片土地。”徐堯說,計劃申請延長援藏任期。“父親在這里干了3年,我也想踏踏實實干滿3年,把項目做扎實,把技術留下來。” 徐堯覺得,自己和父親不僅是父子,更是一前一后接續援藏的“戰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