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評論員 談牧
共享單車是城市綠色出行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用戶已突破6億。這一數字背后,是億萬市民對便捷、環保出行方式的信任。然而,近期多地用戶反映騎行中遭遇“突然落鎖”導致摔傷的事件,再次敲響了共享出行安全的警鐘。上海市民馬女士的遭遇令人揪心:騎行中車輛突然抱死,她被甩出車外,右腳三處骨折,險些手術。更令人擔憂的是,這類事件并非孤例。據媒體不完全統計,類似事件在上海、北京等地已發生至少41起,涉及多個平臺、多個城市。
一句“后臺無記錄”,難掩技術之失。面對用戶摔傷投訴,平臺方多以“后臺無自動落鎖記錄”“鏈條故障”回應,卻承認車輛具備遠程落鎖功能。這種“技術存在、責任缺席”的悖論,暴露出部分企業在追求管理效率時,將風險轉嫁給用戶的傲慢。當系統可遠程鎖車,卻無人為異常落鎖兜底,所謂“智能”便成了懸在用戶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一句“建議換機械鎖”,道破監管之缺。網友呼吁回歸機械鎖的背后,是對技術失控的無奈。交通運輸部聯合有關部門出臺了《關于鼓勵和規范互聯網租賃自行車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共享單車企業需“建立健全車輛維護制度,確保車輛技術狀況良好”。然而,從“應鎖未鎖”到“未鎖硬鎖”,從“突然落鎖”到“查無記錄”,監管細則的落地顯然打了折扣。技術迭代不能成為安全降級的借口,更不容企業以“系統正常”掩蓋“體驗異常”。
解鎖真相,更要解鎖責任。共享單車日均騎行量超2700萬人次,任何微小缺陷都可能放大為群體風險。共享單車的初心,是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而非制造“最后一米”危害。企業須牢記:技術只是工具,責任才是靈魂。唯有把“用戶安全”寫進算法、把“人文關懷”融入設計,每一次掃碼騎行才能真正成為城市溫度的傳遞。否則,當車輪被莫名鎖死時,摔碎的不僅是用戶的身體,更是公眾對新技術、新模式的信任。
我們呼吁:平臺立即啟動全面排查,對故障車輛批量召回升級;監管部門盡快介入調查,讓“技術中立”不再成為免責擋箭牌;用戶遭遇異常落鎖,應保留證據、主動維權。唯有政府、企業、社會三方同向發力,共同筑牢安全防線,才能讓共享單車真正成為市民安心騎行的“放心車”。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