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常少華
“村咖”熱興起于2023年,但今年以來,不少媒體關注到第一批“村咖”已逐漸降溫,一些“主理人”因經營困難而無奈選擇回城。
“村咖”,就是把咖啡館開在鄉村里,開在田間地頭,滿足都市人對田園牧歌式慢生活的向往。而現實中,部分“村咖”忽視鄉村經濟的實際特點,缺乏可持續的商業理念,導致經營乏力。部分“村咖”盲目追求網紅效應,簡單復制,人為制造“網紅打卡點”,賺取短期流量,導致同質化競爭嚴重,出現“千村一咖”的現象,難以留住顧客;許多村莊位置偏僻,季節性客流差異大,淡季時門可羅雀、入不敷出;相較于在城市開店,一些經營者不僅會遭遇鄉村房屋的用地屬性、違建風險、食品安全、經營資質等難題,還要背負遠超預期的建房和裝修成本。
“村咖”的重點在“村”不在“咖”。倘若僅僅是把咖啡館搬到鄉下,把“村咖”理解為城市咖啡館的復制品,沒有真正融入鄉村的特色和內涵,“村咖”就會淪為鄉村景觀里孤立違和的“盆景”。只有真正融入了鄉村肌理,與鄉土人情和本地景觀有機結合起來,成為鄉村的一部分,才能營造真正的“詩與遠方”。
讓咖啡多接點地氣,讓“村咖”多點土味,并不是讓咖啡失去原本的韻味,而是基于鄉村特有的消費特點和審美趣味,給“村咖”多注入些生命力。一些“村咖”不只活下來了,還活得好,就在于打破了短視經營的瓶頸,因地制宜,打造出了難以復制的特色。例如,有的將咖啡館、私廚、民宿融為一體,從單一的咖啡館走向多元業態;有的在后院開辟了種菜、種花、摘果項目,讓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鄉野生活;有的結合當地民俗特色和非遺文化,提供手工制作體驗和研學課程;有的和當地村民生活形成互動,注入了鄉土熟人社會特有的人情味。這些創新,不僅實現了自身盈利,還能反哺鄉村的整體發展,為鄉村吸引來客流,帶動了當地的農產品銷售、民宿發展和就業機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許多圍繞鄉村的新業態、新模式,都會遇到和“村咖”類似的困境。例如各地的“村BA”、古鎮等“爆款”項目,有的成為經典項目,有的卻淪為一陣風。把“村咖”放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去思考,其實就是在思考鄉村需要什么樣的商業業態。“村咖”從爆火走向遇冷,是行業正從野蠻生長走向理性發展的過程。能夠留下來的“村咖”,一定是深耕鄉土文化特色,在商業理念和人文情懷中找到了平衡,在一次次試錯的實踐中把握了鄉村經濟發展的特有規律,最終實現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