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萬孝笑
簡牘是中華文明傳承和傳播的重要載體,云夢蘊藏著豐富的簡牘文化資源,素有“秦簡圣地”“簡牘之鄉”的美譽。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云夢縣博物館參觀出土秦漢簡牘展時強調:“古代簡牘非常珍貴,是我們國家信史的重要實物佐證,要善加保護,做好研究。”加強對古代簡牘的活化利用是實現善加保護的題中之義,以云夢簡牘文化賦能社會治理是中華文明澤惠后人的重要體現。
云夢簡牘文化彰顯獨有的社會治理特質
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治理資源,具有凝聚共識、規范行為、敦風化俗等多重功能。云夢簡牘文化的源頭性、完備性、實踐性等特質,又拓展延伸了其社會治理成效,使其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煥發著獨有的生命力和感召力。
云夢秦簡所載秦律作為中華法系之源,為社會治理奠定了法治自信根基。法治自信是人們對法治的高度認同和堅定信心,是促使和推動人們自覺踐行法治的重要動力。睡虎地秦簡里所載的秦律,代表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法制文明,體現出了極大的創制精神和高超的立法智慧,為堅定法治自信提供了充分理由和充足底氣。這種源自歷史的文化自信,能夠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人們的行為實踐,轉化為人們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行動自覺。
云夢秦簡律文內容貼近基層實踐,為社會治理提供了文化參與基礎。秦奉行“事皆決于法”的法家思想理念,建立起了一套極為嚴密繁雜的律令體系。云夢秦簡不僅系統展現了秦律令體系的整體架構,更精細呈現了秦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細節,律文內容廣泛覆蓋生態保護、農牧生產、市集交易等生活場景。其中,《法律答問》以問答結構將抽象律文置于具體案例情境之中,生動說明了秦法律適用原則及程序規則。云夢秦簡律文內容和表達形式的豐富鮮活性,使其天然具備跨越時空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為激發群眾文化參與熱情、凝聚社會治理共識提供了有力支撐。
云夢秦簡律文經基層法吏抄錄傳世,為社會治理注入了法治精神動力。區別于其他出土文獻多為官署存卷、制度成文,云夢秦簡發現于秦基層法律工作者“喜”的墓葬,來自其日常謄抄與案牘記錄。透過“喜”及其所留下的律令條文,可以深刻感受到其對法律的敬畏、對職責的堅守,同時亦可具象感知到一種經由基層個體主動踐行而得以延續的法治精神樣態。“喜”作為真實具體的歷史人物和生動形象的法治精神符號,可有效喚起人們內心的道德共鳴和情感認同,提升人們在社會治理中的責任感與主動性。
云夢簡牘文化蘊含豐富的社會治理智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血脈,蘊藏著解決現代社會治理難題的智慧方法。云夢簡牘文化內含的吏明律令、賞信罰必、以時禁發等治理理念及經驗,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了歷史鏡鑒與現實啟發。
一是吏明律令、以教導民的治理理念。云夢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提出“五善五失”說,明確賦予官吏“治”與“教”的雙重角色,尤其強調吏要擔負起執行傳播律令的職責。《語書》提出,所有法律令的目的都在于“以教導民”。在這一理念下,秦律將見義勇為、孝悌慈愛等道德倫理要求融入條文設計中,以律令的強制力保障教化的推行。這種以吏為紐帶、以法為媒介,將法律權威與倫理教化相聯結的治理路徑,既對強化當時秦基層社會法律觀念及風俗整合起到了實際作用,也與當今從嚴治吏、德法結合、“誰執法誰普法”等治理理念存有一定相通之處。
二是賞信罰必、責有所歸的治理方法。秦注重以賞罰二柄推動律令施行,強調通過建立清晰的獎懲規則引導民眾積極依法行事。為確保令行禁止,秦律構建起了一套嚴密的責任體系,包括《效律》中體現出的縱向垂直連坐責任、《秦律雜抄》中的橫向崗位細分責任以及《工律》中的產品質量終身追溯責任。盡管重刑威懾、嚴刑酷法是秦律的底色,但其中所蘊含的賞罰并舉、權責明晰的治理智慧,仍為破解當下基層治理問題提供了歷史鏡鑒。
三是順時而治、防治結合的治理策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追求,至秦時開始在律令中得到體系性的表達。云夢睡虎地秦簡《田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環保法令,其所載的“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為灰”等內容,深刻體現了古人以時禁發、取予有節的生態理念。針對流行疫病,秦代同樣以律令建立起了覆蓋疫情監測、隔離消殺、醫療救治等環節的防控體系,相關規定集中體現于《封診式》《法律答問》等律文中。云夢秦簡所蘊含的順時立制與防治并重的治理智慧,不僅為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提供了文化滋養,也為健全公共衛生體系、提升社會風險防控能力提供了有益借鑒。
云夢簡牘文化賦能社會治理的實踐路徑
德治、自治、法治是健全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點,也是云夢簡牘文化賦能社會治理的關鍵著力點。要立足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時代需求,推動云夢簡牘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保障其在社會治理中的效能得以充分釋放。
加強云夢簡牘文化的內容挖掘轉化,拓展社會治理的德治資源。云夢簡牘文化內容龐雜,既蘊含契合現代治理理念的優秀因子,也存在反映封建禮制觀念的落后要素,要科學甄別、揚棄繼承。對于其中具有借鑒價值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應以時代精神為指引,轉化為人民群眾易于理解、樂于接受的通俗道理和德治話語。同時,要注重依托數字技術,創新簡牘文化的呈現方式和傳播載體,使“喜”“黑夫”等歷史人物和律文故事以可視化、互動化方式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確保簡牘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孕育社會文明風尚的活水源泉。
健全云夢簡牘文化的社會參與機制,增強社會治理的自治活力。文化治理本質是以人為主體的治理,實現以文化人、以文促治,關鍵在于打通人民群眾文化參與的常態化、制度化渠道。組織網絡機制是文化賦能社會治理的結構性支撐,要以黨建為引領,發揮法律明白人、文化志愿者等主體力量,聯動村民議事會、法律講堂等治理平臺,將云夢簡牘文化有機嵌入群眾自治實踐場景中。長效激勵機制是增強群眾文化參與動力的重要依托,要將簡牘中蘊含的睦鄰友好、見義勇為等傳統美德精準融入先進模范評選機制中,推動簡牘文化持續轉化為基層善治內生動能。
激活云夢簡牘文化的糾紛調解功能,提升社會治理的法治水平。推動云夢簡牘文化與國家法律、鄉規民約緊密結合,將簡牘文化融入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等機制運行全過程,運用簡牘文化中蘊含的“尚法”“孝悌”等價值理念進行釋法明理,以情理法相結合的方式促成事心雙解。注重簡牘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的有機融合,加強簡牘文化在家庭家教家風建設中的有效融入,發揮簡牘文化在調解過程中的教育感化作用,從源頭上預防治理社會矛盾糾紛。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法學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