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孫凌、喻煜)9月10日下午,2025長江文化季開幕式正在進行最后準備工作。在漢口江灘三陽廣場上,演職人員、舞臺舞美、節目編排與燈光效果等環節全面磨合,為即將到來的藝術盛會蓄勢待發。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聯排現場看到,電子編鐘與真人舞蹈交織,虛實相生;古琴、鷹笛、竹笛等傳統樂器與西洋樂器合奏,象征文明交融。節目《長江四季》以古琴、編鐘、竹笛、簫等民族樂器與現代科技融合演繹,從青藏高原到蜿蜒入海,展現了長江流域的自然風貌與文化多樣性。

據開幕式總導演朱新農介紹,本次開幕式以“藝術的盛會、人民的節日”為核心導向,深度挖掘長江文明與荊楚文化的內涵,精選歌曲、舞蹈、器樂、戲歌等多元藝術形式,將長江文化的千年風華轉化為大眾易懂、愛看的內容與作品。
據介紹,開幕式上楚劇表演藝術家、梅花獎得主余維剛將以楚歌形式演唱毛澤東主席的《水調歌頭·游泳》。“作為家住長江邊的本土人,將毛主席在武漢創作的詩詞以楚歌的形式演繹出來,是非常榮幸的事情”,他表示“想讓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都能聽到我們鏗鏘有力的荊楚之聲”。

鷹笛演奏家多吉來自西藏自治區民族歌舞團,他是非遺項目藏族鷹笛藝術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這是用鷹的翅骨做的,屬于我們西藏的特色。這次我用它吹奏來自長江的源頭的曲目。”多吉向記者展示了他吹奏十多年的鷹笛,“到了內地以后,氣息更足了”多吉笑言。
來自武漢音樂學院的古琴老師丁霓裳,是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她介紹,古琴是中華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樂器,3000年的歷史未曾中斷,同時它也是唯一進入聯合國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中國樂器。“古琴其實就是出自于湖北,古琴藝術乃至知音文化,也是武漢的一張城市名片和文化符號。”談及古琴的歷史文化,丁霓裳非常熟悉和自豪,“它承載著中華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歷史底蘊,我希望能用古琴這種來自遠古的聲音與大家一起分享長江之聲。”

除舞臺節目外,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也成為本屆開幕式的一大亮點。4000架無人機與舞臺演出、江面焰火聯動,展演“江豚逐浪”“花開中華”等震撼畫面,既呼吁生態保護,又展現盛世華章。特別是無人機搭載冷煙火、爆閃燈等升級功能,使得夜空光影與舞臺演出相互輝映,營造出“江天一色”的壯麗景觀。
據悉,本次開幕式經過數月打磨,力求為觀眾奉上一場高水準、沉浸式的長江文化盛宴。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