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林晶、戴輝、通訊員沈正華、古建敖、羅城)“轉體開始!”9月11日凌晨2時許,武漢市硚口區古田一路北段工程跨鐵路轉體橋施工現場燈火通明,現場指揮一聲令下,轉體橋開始緩緩轉身。一個小時后,該橋逆時針旋轉81.7度,跨越8股運營鐵路線后,實現毫米級高精度對接,標志著國內縱坡最大的墩頂轉體橋梁轉體成功。

該轉體橋由湖北交投投資建設、中鐵十一局負責施工。轉體橋全長200米,為鋼結構箱梁,橋墩左右兩側分別重2565噸、2685噸。
單看該橋,重量不重,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但整座橋坡度明顯,如同一個上坡。遠看,就像一個巨大的蹺蹺板橫在空中。
“轉體橋轉體時的最好狀態就是保持橋墩兩邊的平衡性,常見的轉體橋,大部分是橋墩兩側差不多重、處于同一水平線上。即使有略微差異,也是通過簡單配重讓兩側保持平衡。但是像這種兩邊不在同一水平線上、高差達到7.34米的轉體橋在業內是極為罕見的。”中鐵十一局該項目經理厲建華介紹,如此大的坡度,是因為周邊特殊的環境造成的。
原來,該段高架橋下穿長豐高架后即需要跨越滬蓉、漢丹等8股鐵路線,為了保證梁體和鐵路接觸網之間有足夠的安全高度,轉體橋被設計成一個較大的上坡。
高差越大,轉體的穩定性也越差,加上鋼箱梁受自重和溫度影響,會下垂、變形,最遠端可下垂1.2米,所以對轉體的穩定性和精度要求更高。
如何確保轉體時的穩定性?關鍵在于橋上有兩個28米高的塔。高塔通過16束斜拉索緊緊拉住鋼箱梁的各個部分,整個轉體橋看起來就像個斜拉橋。
“為了轉體,橋上建塔還是首次。”厲建華介紹,項目部建立模型,進行數值分析,精準確定各拉索的索力設計控制值,并逐一張拉到位,確保轉體時結構均勻受力,梁底距離接觸網處于安全區間。這兩座塔為轉體臨時搭建,后續將拆除。此外,該橋還采用了墩頂轉體技術,降低轉體系統的承重,提升轉體的穩定性。
項目還創新引入北斗定位系統,數字化模型結合無線傳感技術,遠程監控轉體角度、振動幅度、距離和應力等關鍵數據,實現橋梁轉體全過程智能感知、分析預警及施工控制。
湖北交投古一北項目公司總經理占保華介紹,此次轉體橋施工區域環境極為復雜。橋梁上跨8股繁忙鐵路干線,日均通行列車超200列。橋體與鐵路接觸網最近距離僅1.193米,施工區域還鄰近高壓輸電線、弱電、燃氣、通信等各種管線,安全風險突出,管控難度極大。“我們從方案設計到現場實施,始終將轉體精度和安全管控作為首要任務,執行標準遠高于常規工程。”項目團隊聯合鐵路、電力、水務、燃氣等十幾家產權單位,通過數十次協調會議,制定了周密的遷改與防護方案,確保轉體過程安全可控。
古田一路北段項目全長約2786米,是漢口地區重要的南北向交通要道。項目預計2025年底主橋建成通車,屆時區域內22萬居民通行時間將從30分鐘縮短至3分鐘以內,有效打通城市交通“腸梗阻”,實現硚口區與東西湖區的快速聯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