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陳熹
9月11日晚,記者探班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開幕式彩排現場。在漢口江灘三陽廣場搭建的舞臺上,大屏上顯示著編鐘的影像,仿若實景。8位身著楚國服飾的舞者,手持裝有感應器的鐘槌,以腰馭步、以身帶袖,敲響大屏上的編鐘,奏響交響樂《長江四季》。絲竹管弦,歌吟光陰勝景;編鐘交響,和鳴生命贊歌。
這是武漢音樂學院打造的“數智編鐘”再一次亮相,借助動作捕捉、3D建模、力反饋技術,精準復原編鐘演奏的真實場景。“這次演出呈現的是多次迭代后的產品,對于動作的捕捉更精準。”武漢音樂學院作曲系音樂科技教授、演藝學院副院長李鵬云 “揭秘”了如何隔空奏響編鐘:舞臺上,當演奏者舞動時,感應器精準捕捉到演奏者的敲擊的音符,將數據傳輸到后臺處理器,處理器通過算法,融合前期采集到的編鐘原音,展示現場演奏者演奏的曲目,并傳回現場音響設備。“不僅可以現場隔空演奏,還能將任何已有或原創的曲目,變成編鐘演奏的效果。軟件、硬件、算法缺一不可。”該項目技術負責人李中天說。

為了更精準還原編鐘原音,該項目團隊數次到博物館采集了海量原音。“比如,編鐘具有‘一鐘雙音’特點,不同的位置對應不同的音符,而敲擊的輕重也會呈現出不同的音色,所以需要采集更多不同情形下的音符,這比純粹用AI來模擬更真實。”李鵬云介紹。
2023年,武漢音樂學院啟動“數智編鐘”項目,讓更多普通人可觸可感,也讓專業樂團可以更好利用,用科技手段將編鐘這一藝術瑰寶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武漢音樂學院中樂系黨總支書記黃茜介紹說,我們希望用“數智編鐘”打破傳統編鐘“館藏式”“小眾化”局限,借數字技術實現“文物”到“活態文化符號”的轉變,并吸引更多人參與創作傳播,推動編鐘藝術當代創新,同時,讓編鐘從只能在博物館“被動觀看”轉向“主動體驗”,真正走進日常。“比如,在景區,游客可以嘗試用數智編鐘創作一首新的樂曲,或者僅僅是親手敲響一個音符,親身感受編鐘的魅力。還可以融合元宇宙技術,解決傳統編鐘跨國運輸的難題,舉辦跨國虛擬音樂會,利用科技手段向全球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據介紹,早在上世紀80年代,武漢音樂就開始探索將音樂與科技聯姻、將傳統與現代結合,并在全國首開音樂科技專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