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霞玲
數智化浪潮下,智慧城市建設已成為推動城市治理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擘畫了“創新、宜居、美麗、韌性、文明、智慧”的現代化人民城市藍圖,將“智慧”列為城市發展的核心目標。“智慧”意指通過技術與制度的創新并深度融合,實現城市復雜系統的透徹認知、科學決策與協同治理,最終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刻理解并實踐這一“智慧”內涵,是推動城市向更高形態、更高水平升級的關鍵所在。
價值理性躍升
技術賦能下城市治理模式轉型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前沿技術從輔助工具轉變為核心驅動力,推動城市治理從效率優先的工具理性,轉向更加注重人本價值的價值理性。傳統城市治理長期依賴經驗決策,且受信息不完整、數據碎片化等限制,難以精準回應城市復雜運行的多元需求。而今,依托全域感知網絡與多源數據融合,數智技術正在破解這一瓶頸。其中智能傳感器采集數據,物聯網設備匯聚城市實時運行數據,AI算法通過深度關聯挖掘與多維度解析,賦能治理主體動態把握城市復雜系統的整體運行狀態,為治理模式轉型奠定了技術基礎。
數智技術賦能的城市治理智慧,突破了傳統被動響應模式的滯后性、治理結構的單一性。通過機器學習深度解析歷史運行規律,以及數字孿生平臺對政策預案的情景模擬推演,城市管理者得以前瞻識別潛在風險節點,并據此動態優化處置預案與資源配置策略,從而使城市治理由事后補救轉向事前預測。與此同時,智慧城市的治理結構也逐步從政府單一主導,走向多元協同共治。其中,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支撐的協同政務平臺,打破了政府單一主導的封閉格局。
技術驅動的現代城市治理模式與結構的轉型,其根本旨歸在于人本價值的實現。當技術支撐的全周期管理理念實現對城市居民需求的精準響應,城市治理的核心目標從管理效率轉向民生福祉,現代智慧城市建設的價值得以真正凸顯:技術賦能最終服務于提升人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
系統融合破局
應對城市復雜性的核心路徑
城市是人口、資源、設施與活動高度耦合的復雜系統,交通、環境、應急、公共服務等治理難題,是城市系統內部各子系統、各要素等在非線性作用下呈現出的系統困境。這些難題具有跨領域、高動態、強關聯等特征,依賴單一技術或孤立系統的傳統治理模式,已經難以應對如此復雜的城市現實。因此,推動系統融合成為破解治理瓶頸、實現智慧城市高水平發展的核心路徑。
為應對此類挑戰,需要技術創新與體制變革協同驅動。在技術創新層面上,構建具備全面感知、深度融合與智能協同能力的城市運行體系是關鍵。這一體系以城市信息模型平臺為樞紐,集成地理信息、物聯監測、社會經濟等多源異構數據,建立與物理城市精準對應、動態映照的數字孿生體。同時,要建立跨部門協同平臺,制定統一數據標準與接口規范,實現事件分撥、業務流轉與多方聯動的無縫銜接,為智能應用提供支撐。在此基礎上,智能預警、策略優化等高級功能方可實現,從而推動城市邁向智能化、前瞻性治理新階段。在制度層面,要推進配套體制機制改革。可以設立跨部門數據治理機構,統籌數據標準與共享機制,破除行政壁壘;推動業務流程再造與權責再設計,建立覆蓋預警、處置與反饋的全流程協同機制;創新政企合作模式,在釋放市場活力的同時,堅守數據安全與公共利益底線。
技術系統融合的終極目標,是構建具備“感知、分析、模擬、預測、優化”一體化運行能力的城市級智能體,核心價值在于以全域數據驅動,依托模型持續迭代與跨域協同,實現對城市復雜系統的動態認知與主動精準干預,從而使城市治理實現從碎片化邁向整體性、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干預的智慧升級。唯有主動推動融合,才能有效駕馭城市復雜系統,為構建宜居、韌性、可持續的未來城市提供堅實支撐。
人民至上檢驗
讓智慧城市可感可及有溫度
現代化人民城市的價值追求,在于切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智慧技術深度融入城市治理與生活,潛力巨大,但若偏離“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也可能衍生新的不公與風險。
技術賦“智”的核心使命,在于以“智”惠民,即精準識別并滿足市民個性化的真實需求,并能強化風險防范,助推城市邁向更加宜居、包容與韌性的未來。這要求城市治理者超越傳統“一刀切”的服務模式,依托大數據分析等手段,推動公共服務走向精準化、智能化。如借助智慧健康檔案與分析系統,可為市民提供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方案;通過智能交通調度平臺,能依據實時路況與個人偏好規劃最優出行路線,提升通勤體驗。在風險防范領域,技術是城市韌性的關鍵支撐。借助實時監測網絡,可實現洪澇、火災等災害的早期預警,智能調度系統能夠優化應急資源的調配與投放,而數字孿生技術助力模擬推演與預案優化,共同構筑起守護城市安全與生命財產的防線。
智慧城市也應是宜居、美麗、文明的生動實踐。其建設成效最終取決于技術紅利是否普惠于每一位市民,特別是傳統服務難以觸達的群體。為真正實現“智技惠民”,可構建完善的智慧化民生保障體系。一是建立融合主客觀指標的評價體系,通過市民滿意度調查、數字足跡分析及社會福祉統計數據,量化技術應用的實效。二是實行包容性設計優先,所有智慧應用需貫徹通用設計理念,提供多語言支持、簡易操作界面及線下替代方案,確保老年人與殘障人士等群體不被數字浪潮拋下。三是筑牢個人隱私安全防線,確立“最小必要”數據采集原則,并探索前沿技術以實現數據價值與安全的平衡;提高算法透明度,建立第三方監督機制,防止隱藏的偏見損害公平。四是深化共建共治共享,利用數字平臺廣泛征集市民需求與創意;開放部分城市數據資源,鼓勵社會力量開發便民應用,實現智慧生態的全民共創。
智慧城市是“人民城市”理念在數智時代的深刻實踐。唯有將技術力量深植于“人民至上”的根基,以制度創新為保障,以包容普惠為導向,才能確保智慧建設成果安全可感、獲得可觸、幸福可及。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