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熊星星 通訊員 范穎 牟聯文 譚小兵
9月1日清晨,利川市民陳月花把女兒送到小學校門口,回望腳下修整一新的馬路,臉上浮現舒心的笑容。
“太好了!”“再也不用蹚泥水了!”
一條馬路,發生過怎樣的故事,為何能贏得群眾連聲贊譽?
事情要從半年前說起。
解決民生難題,干部主動向前跨一步
都亭榨木小學有學生2800多名。校門口的馬路,曾是家長們的“心病”。
馬路原長不到300米,路寬不到5米,半邊水泥半邊泥,路間臥個小水坑,東側堆著渣土,西側黃土坡擋路,加上亂停的車輛和叫賣的攤位,每到上學放學,家長和孩子擠成“一鍋粥”。一到雨天,泥水淤積,家長和學生叫苦不迭。
家長們把意見反映到12345熱線。
今年3月17日,要求整治這條馬路的一紙工單,由12345分派到都亭街道辦事處。
面對工單,辦事處犯難了。其一,由于周邊樓盤未竣工,這條馬路還未納入市政管理,權屬模糊;其二,要整治須動“大手術”,街道辦拿不出錢。
怎么辦?街道黨工委選擇:主動向前跨一步。
經過調查、分析、研判,黨工委主動聯系城管、城發會商,提出整體解決方案。趕在9月1日前,一條7米寬的雙向瀝青車道、加上新建雙邊5米寬的人行道,漂漂亮亮地迎接新生開學。
“街道辦主動作為是逼出來的。”都亭街道紀工委書記袁冬坦言,“市委市政府今年推行‘群眾首問,干部首責’工作機制,我們作為12345派單‘首接’單位,‘首責’在肩,不容推諉,必須保障群眾訴求扎實落地。”
“指路人”變“同行人”,干部不再“踢皮球”
7月中旬的一天,利川市元堡鄉。一名老人顫顫巍巍走進鄉政府辦公區,無意中進了黨建辦公室。正在處理文件的張雪見狀,立馬放下手頭活,迎了上去。
一番問詢,才知這位張婆婆家住小塘村,因為不識字,錯過了隔壁的便民服務大廳,直接找到了辦公室。
“家里停水,我沒水吃了。”老婆婆直接說出自己的訴求。
“您放心,我幫您聯系。”按照“群眾首問,干部首責”工作機制的要求,張雪就成了老婆婆反映訴求的“首問”,也承擔起解決停水問題的“首責”。
她攙扶著老人,一路走出鄉政府大門,穿過馬路,來到水務公司,幫老人填好業務辦理單,并打電話給小塘村干部,讓他們把婆婆接回家,這才放心回辦公室工作。
釘子回腳,當日下班前,張雪詢問水務公司,得到“水管破裂,已修復,婆婆家已正常供水”的答復,她才放下心來。
“新機制運行,干部的姿態變了。”元堡鄉黨委組織委員袁也和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坦誠談體會,以前群眾來辦事,干部也就指個路。現在不同,“首問”負有“首責”,“指路人”變成了“同行人”,想“踢皮球”都不可能了。
為保證新機制運行,元堡鄉設立10個“年輕干部示范崗”,專崗對接首問群眾。黨建工作辦公室主任陳文晗說,現在見到群眾都是主動迎上去,“哪怕看見有人在門口張望,都會主動過去問,有沒有什么事情要辦。”干部姿態變了,干群關系也融洽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