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欄的話
長江浩蕩,文脈千年。2025長江文化藝術季正濃墨重彩地鋪陳展開,這個金秋,國內外的目光再一次聚焦長江、聚焦荊楚,看見長江、品讀長江、禮贊長江。長江后浪推前浪,千年文脈的傳承、綿延、創新與壯大,需要一代代人接續奮斗與創造。每一朵浪花都躍動著文明的脈搏,每一段波濤都沉淀著民族的記憶。為了挖掘、展示新生一代的長江兒女對長江文化的所思所感所創,即日起推出“浪花”專欄,看青年文化新秀們以文藝之筆繪江河新韻,以人文之思溯文明之源。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實習生 盧祺瑞 龐澤超
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從世界屋脊發源,穿高山峽谷,匯百川入海,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汨羅江畔的惆悵、青海湖的恬靜、高山之巔的牧羊少女……9月11日,湖北美術學院曇華林校區,該校國際水彩畫研究創作中心主任李寧翻開泛黃的速寫稿,水彩墨韻一下將記憶拉回長江畔行走的時光——2016年至2017年,李寧受邀參與“萬里長江人文行走”,與著名作家劉醒龍一起,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他用水彩速寫捕捉母親河的脈動、記錄母親河的壯闊。那一段采風經歷讓他對長江生出更深的牽掛、思考與創作,在我國年輕一代畫家中獨樹一幟;近年來,在數字大潮中,他與團隊依托繪畫專業技能,積極參與推進數字化長江文化保護項目,用數字守望長江。

行走現場水彩速寫聚焦長江沿線的普通人
一部長江史,半部華夏史。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2016年6月,由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楚天都市報主辦的“萬里長江人文行走”在武漢啟航。活動以文化名家的行走和視野為線索,著眼于展現和記錄長江上中下游的人文景觀、地質特色和歷史文化。主辦方邀請了著名作家劉醒龍和青年畫家李寧,圖文并茂地展現長江及其沿線風貌。那一年,他37歲。

《聚力南海》 紙本水彩 入選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獲湖北省美展銅獎
“必須當天完成創作,壓力還是挺大的。”李寧回憶,白天在長江沿線采風,晚上根據所見所聞以日記小稿的形式來創作,畫稿完成后立刻傳回報社,第二天就要見報。盡管很艱辛,但在他看來,活動非常有意義:與水文工作者同船采集泥沙數據、和藏族同胞同吃同住的經歷,讓他獲得第一手素材;車輛在青藏高速堵了上百公里,一行人吸著氧氣袋,他仍堅持創作的經歷,至今難忘。不同于一些前輩畫家對江河的宏大敘事,李寧水彩畫將視角聚焦普通人——修橋工人、退捕漁民等,記錄長江生態大保護下的時代切片。當代中國水彩畫藝術大家劉壽祥如是評價他的創作:“李寧畫中所流露出的對時光的追憶、對生活與生命的尊重是最為真切感人的。李寧將自身對生活的真誠感悟與水彩技藝融合,用平靜樸實的筆觸去捕捉風景背后的人文,用水彩畫筆去吟誦真情實感的現實詩篇。”

《不再留戀》 紙本水彩 榮獲第五屆全國青年美展最高獎
千年文脈生生不息從畫筆到數字的文化守望長江之水萬古奔流,千年文脈生生不息。當年“萬里長江人文行走”對李寧影響很大,對長江,對大河文明題材格外關注與上心。近年來他創作了船系列,在全國斬獲大獎。他說,船和碼頭,都很貼近于水彩,用水彩表現船只,是非常合適的,很能體現船與水的關系,體現水彩的韻味。“風景系列我還是很喜歡畫船和水的,包括港口、碼頭,以后也將繼續畫下去。”在美術評論家看來,李寧的畫如其人,寧靜恬然。他恰如其分地把握了水彩清新明快的語言優勢,同時在當代藝術紛繁的熱鬧氛圍中,堅守著傳統藝術家的那份安寧與淡然,這在現今浮躁的社會里很難得。

《豐收》 紙本水彩
眼下,湖北正聚力打造長江文化遺產保護高地、長江文明溯源研究高地、長江文化傳承展示高地、長江文化交流傳播高地。
李寧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說,從湖北美術學院劉壽祥教授創立全國首個水彩畫系,到湖北新生代藝術家群體崛起,湖北正成為中國水彩的重鎮。身在長江邊長大且作為劉壽祥嫡傳弟子的他,深感責任在肩,要把更好的畫技一代代的傳承下去。
近年來,李寧成為湖北美術學院水彩畫研究室主任,他一方面在教學與創作中不斷錘煉、提升傳統技藝,描繪中國當代壯闊時代畫卷;同時,他和團隊還積極承擔服務社會的職責,積極推進數字化長江文化保護項目,用AI還原瀕危生物,建立長江生物多樣性數據庫,配合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及長江博物館建設,打造數字影像檔案,努力讓長江文化更好地保護、傳承、弘揚。李寧基于長江人文行走的經歷和感受總結凝練形成的項目,聚焦“長江的人文風光和藝術表現”,獲國家級藝術基金資助并通過驗收結項。這延續了他行走長江時的初心——既要體現專業水準又要雅俗共賞,讓長江千年文脈生生不息,讓公眾通過藝術看見長江、讀懂長江、呵護長江。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