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潔如 通訊員 方毅 陳祺民 萬建國
8月26日,在漢口火車站西院公交場站一角,一座新開設的順豐快遞服務點正式投入運營。以往公交車轟鳴往來、司調人員忙碌的場景中,如今多了幾分快遞分揀、往來送件的煙火氣——曾經單一的交通樞紐,正悄然變成多功能便民服務點。
這是武漢公交集團與順豐速運深化合作的又一落地成果。今年以來,像這樣“嵌”在公交場站內的快遞點已在全市陸續鋪開,包括漢陽鄧甲村、復興村、武昌火車站東廣場等6處場站已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更多站點也在持續推進中。它們共同構成一張“公交+快遞”融合服務網絡,直面城市末端物流的效率痛點。

國企資源與民企機制互補,構建融合服務新格局
今年3月13日,武漢市公共交通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簽署深度合作框架協議,宣布在人力資源共享、運力復用、場站融合、品牌共建四大板塊開展系統合作。
武漢公交經營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波介紹,作為華中地區最大的公交運營商,武漢公交集團擁有運營線路500余條、車輛7000余臺、場站170余處,日均服務市民超160萬人次。順豐速運作為中國及亞洲最大、全球第四大的綜合物流服務商,具備完善的物流網絡與管理經驗。雙方基于“資源互補、互利共贏”原則,推動公交閑置運力、場站和人力資源全面接入快遞網絡,讓兩類城市運營主體之間的資源與能力互補。
目前,全市已有6處公交場站設置了順豐區域快遞分揀與收發中心,這些站點周邊社區密集、商業活躍,快遞需求旺盛。通過將公交場站嵌入物流網絡,不僅縮短了末端配送距離,也提升了物流效率。

從場站融合到人員共享,拓展“公交+”服務新邊界
在武漢東站西廣場公交場站,原本僅用于車輛停靠、調度管理的空間,經科學規劃后“擠”出了快遞分揀區和自助取件區。如今,身著工服的公交轉崗員工正有條不紊地分揀、掃描、裝車,電動車依序駛出,精準匯入城市的物流脈絡。
人力資源的共享成為合作另一亮點。在推動企業戰略轉型的過程中,創造了近百個轉崗就業機會,員工的跨領域轉崗成為關鍵一環。武漢公交集團通過系統化的定向培訓和內部轉崗機制,成功將百余名原技術保障、站臺服務等崗位的員工平穩輸送至快遞物流服務新賽道,實現了人力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戰略升級。
以武漢東站西廣場公交場站網點為例,近40名轉崗員工快速適應新角色,人均日派件量從初期30票迅速提升至80票以上,部分優秀員工日均派件量甚至突破100票,服務能力和效率顯著增強。網點業務量也由每日200余票穩步增長至最高1500余票,為員工提供更多職業發展路徑,實現“崗位增值”。
入職已18年的老員工姜龍是漢口火車站西院公交場站首批轉型帶頭人之一。他表示:“如今我們的上班時間依然和公交車運營節奏相似,早晚高峰件量集中,工作緊湊但有規律。我覺得這是一次值得嘗試的新機會。”原公交車維修工吳易也深有體會:“不僅接觸到了更多新鮮事物,也有利于提升自身價值。”這些員工在新崗位上延續了公交人嚴謹、踏實、親和的服務精神,迅速成長為快遞業務中的骨干力量。

服務大城治理,探索可持續公共服務新路徑
這一轉型不僅打破了傳統國企人力資源配置的固化壁壘,更探索出了一條“員工內部消化、技能跨界提升”的可復制路徑,讓傳統員工在實踐中快速成長為復合型服務人才。
不僅如此,公交原有的專業經驗在新領域也得到創新應用。原從事線路規劃工作的管理人員王晨帶領團隊將線路優化經驗應用于快遞區域劃分,“我們現在研究的不再是客流量,而是件數量和區域密度,利用規劃公交線網的方法劃分快遞服務區域,既要保證效率又要全面覆蓋,本質上都是資源優化配置。”
為確保轉崗員工順利適應新崗位,公交集團提供了全方位保障,例如,位于武漢東站西廣場公交場站地下層的順豐電商專派關山站,為員工配備了上下班接駁專車、電瓶車租賃補貼、防暑降溫物資等。同時,采用“區域承包”運營模式,讓公交團隊自主管理站點運營,順豐則提供專業培訓和技術支持。這種合作模式既發揮了公交的場地和管理優勢,又融入了順豐的專業經驗,實現了1+12的效果。
面對即將到來的“雙十一”業務高峰,公交與順豐已聯合制定多項應急預案,通過增加靈活調度人力、延長部分時段運營等多種方式,全力保障服務效率與質量不降級,展現出“公交式”穩定運營與“快遞式”靈活響應相結合的新形態。
事實上,公交系統近年來已在持續拓展服務外延:“公交+定制專車”、“公交+充電網絡”等多元業態正在生長。與順豐的合作,是其將龐大網絡資源與現代化物流需求銜接的又一次戰略嘗試。
武漢公交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計劃逐步實現全市主要區域全覆蓋。通過持續深化合作,集團將全面推進從“公共交通運營服務商”向“城市交通綜合運營商”的戰略轉型,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一條公交線,一張物流網,一場國企與民企的相向而行,正悄然重塑武漢的城市服務脈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