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余軍 李玉麟


線香裊裊,幽蘭在側,古琴低沉……洪山區區級非遺傳承人陳思中以鄂東“東腔調吟誦”念出“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羅田口音的誦讀余韻悠長。9月11日,記者走進東腔調吟誦研究所,探訪文華學院的非遺傳承創新之路。

古音吟誦:“不能斷在我這一代”
談及“東腔調吟誦”,陳思中提及父親陳述的傳承脈絡。明末清初,陳述受教于羅田私塾先生郭杏村、郭九如,二人將黃岡東腔戲旋律與古詩詞朗誦相結合教學。兒時,陳思中常伴父輩吟誦詩經楚辭、唐詩宋詞,高中時又從語文老師聞凱處習得平仄聲韻、韻腳收聲之法,完整承襲技藝精髓。

2003年,陳思中成為文華學院首批負責人之一,2014年學院轉設為民辦本科后任副院長。2012年,學院大學生成人禮需傳統念誦賀詞,他重拾這門技藝。2019年,首都師范大學“中華吟誦田野調查研究”(全國社科重點項目)采錄其吟誦作品,讓他意識到這門“讀書腔”正逐漸消亡,立下“不能斷在我這一代”的誓言。


非遺活化:千年技藝的當代共鳴
為保護傳承,湖北省文化廳、教育廳便聯合批準在文華學院成立非遺中心,其“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究”方向,在全省22家同類中心中獨樹一幟——其他中心多聚焦單項非遺保護,而該校方向綜合性強、難度高。學校隨即把非遺特色定為校園文化核心,每年撥付專項經費保障運營,委派副院長陳思中任非遺中心副主任,統籌全校非遺工作。

“用古琴的中正平和,調和現代生活的浮躁。”陳思中團隊為東腔調注入“琴韻”新活力,首創出“東腔調吟誦琴歌”,讓古琴與吟誦碰撞出奇妙火花。

這一創新始于2016年,當時陳思中開始潛心研習古琴技藝。他說:“古琴承載著文人風骨與天地哲思,和東腔調吟誦的氣質特別契合。”他嘗試將二者融合,不僅為《陽關三疊》《鳳求凰》等傳統琴歌賦予東腔特色,還從《四庫全書?欽定詩經樂譜全書》等古籍中發掘出《鹿鳴》《關雎》等30余首詩經弦歌,結合詩詞主題自主打譜彈唱,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詩經》琴歌系列。

2023年3月,東腔調吟誦成功入選洪山區第六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2025年1月陳思中也獲評該區第六批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讓這門古老藝術正式“登堂入室”。

體系搭建:從校園根基到社會延伸
“許多學員是學校老師,無意間推動了傳承體系搭建。”傳承弟子肖金云博士說。自2017年起,文華學院按“一師一非遺技能”選拔教師,選派年輕教師參與傳統體育、音樂、手工等培訓,建成“老—中—青”人才梯隊;學生層面,選拔優秀者進入私教班任“非遺小能手”,畢業后可回校任助教、講師,部分畢業生還將非遺課帶入中小學,形成“大學——中小學”傳承鏈。

青年教師成為中堅力量:肖金云將吟誦、琴歌融入省級一流課程;譚潤芳融合武術與古琴,組建大學生古琴社;朱怡婷深耕教學,開展數十場公益講座。科研方面,中心圍繞非遺校園傳承、社區共建形成10余項課題(涵蓋洪山區級至省級),如《非遺視角下的戲曲進校園傳承路徑研究》,還參與教育部語用司項目,預計2026年出版吟誦、琴歌等教材。

市場化探索上,非遺中心構建“高校 社區 景區 企業”模式:將古詩詞、漢服等元素融合,打造《陽關三疊》《陋室銘》等情景劇,2021年為東山小鎮國慶開街節展演3天,2022-2025年服務森林公園油菜花節;為企業定制少兒古琴弦歌、成人研修課程,2025年7月與國梁習學堂合作“武漢潤心禮孝”夏令營體驗課,目前已與3家企業達成合作。


從大別山私塾吟誦到高校課堂弦歌,再到街頭巷尾的文化體驗,文華學院以“傳承 創新”構建非遺教育與人才培養體系,在長江文明畫卷上續寫篇章,讓非遺成為現代人的精神滋養,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自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