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彭瑋 羅穎
當前,加強國內區域聯動和戰略對接,是應對國際不確定性、提升國內經濟韌性的必然選擇。今年8月召開的中共湖北省委十二屆十次全體會議明確提出“四個最”。概括起來就是: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是新時代新征程湖北發展最重大的使命責任、最具感召力的奮進旗幟、最關鍵的戰略牽引、最難得的歷史機遇。聚焦湖北區位優勢,立足中部地區崛起戰略支點定位,湖北有能力、有機會、有潛力以“五個對接”為抓手,通過全方位對接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強化湖北在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支點功能。
交通對接
打造全國現代流通戰略支點
全會明確提出,要強化雙循環樞紐功能,建強長江中游航運中心、中歐班列中部集結中心、花湖國際機場等綜合交通樞紐,加快完善多式聯運的集疏運體系,系統推進交通、物流、數據、能源“四網聯動”,促進人、物、資、信“四流融合”。這一戰略布局不僅將推動湖北構建現代化物流體系,更將助力其加快建設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樞紐,形成“支撐中部、輻射全國、聯通世界”的高水平開放新格局。交通對接絕非簡單的修路建橋,而是重構區域經濟空間、降低全國統一大市場制度性交易成本的關鍵舉措。
構建“粵港澳—武漢—長三角”國家物流主軸。向東銜接長三角國際航運中心,建立與上港集團統一的數據交換標準;向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同步開通與鹽田國際港的電子關鎖互認。通過雙向對接,降低長三角貨物經武漢中轉至東盟的物流成本。
突破性實施“三通工程”。以陽邏港、花湖國際機場、吳家山樞紐為節點,實現“一票制”聯運,確立多式聯運單證物權屬性;積極爭取國家批準設立“虛擬口岸”,對光電子等高附加值產品實行“抵港直裝”等便利化通關模式。
強化航空貨運戰略支點功能。發揮花湖國際機場貨運優勢,重點培育兩條空中走廊:對內加密北上廣蓉全貨機航班,打造“次日達”快線網絡,吸引物流巨頭設立區域樞紐;對外拓展河內、大阪等跨境電商專線,增開歐洲航線頻次,同步爭取航權開放、時刻優先等關鍵政策支持,全面提升樞紐能級。
產業對接
優化區域產業分工體系
全會提出,持之以恒推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未來產業前瞻布局“三線并進”,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三大融合”,做大做強“51020”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和五大現代服務業產業集群。這既體現了對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視,又彰顯了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戰略眼光,為湖北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指明了方向。面向未來,湖北應進一步強化區域產業協同,在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構建跨區域產業協同新格局。向東主動對接長三角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優勢,共建“光芯屏端網”世界級產業集群,爭取產能優先供應湖北封裝測試企業;向南深化與粵港澳大灣區電子信息產業合作,支持共建柔性顯示聯合實驗室等創新平臺;向西加強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聯動,共同打造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帶,推動建設新能源汽車技術平臺。通過差異化分工,提升省內關鍵環節配套率。
完善區域產業分工支撐體系。重點建設三類功能性平臺:在武漢東湖高新區建設半導體封裝共享工廠,配備國際先進封裝測試設備,面向中小企業提供低成本服務;在鄂州臨空經濟區布局航空電子產業園,承接大灣區消費電子產業轉移;推動襄陽與合肥共建車規級芯片創新中心,實現研發成果在湖北產業化。同步建立長江中游產業協同信息系統,實現鄂湘贛三地產業政策、產能信息、技術標準實時共享。
創新區域分工激勵機制。設立產業協同發展基金,對跨區域產業協作項目給予貼息支持;建立“研發在外地、轉化在湖北”的稅收分成機制,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鄂轉化;建立跨區域產業轉移利益共享機制,激發各地參與產業協同的積極性。
科技對接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策源地
全會提出,深入推進“61020”全鏈條攻關,持續完善“71020”高校創新體系,健全政產學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轉化體系。這為湖北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指明了實施路徑。未來,湖北應堅持以開放聚合創新資源,以機制突破促進活力釋放,深度融入國家科技創新網絡。
共建共享高能級科創平臺。依托脈沖強磁場、精密重力測量等大科學裝置及中科系科研優勢,聯合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頂尖機構,在基礎學科和前沿技術領域共建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創新聯合體。全面推進“創新券”跨省通用通兌,融入全國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網絡。
協同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建立“企業出題、政府立題、區域協同解題”的創新攻關機制,鼓勵省內龍頭企業與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科創高地的高校、院所組建創新聯盟,在光電子、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領域聯合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探索建立跨區域研發投入和知識產權共享機制,共同突破一批“卡脖子”技術和共性關鍵技術。
構建跨區域科技成果轉化生態系統。深化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對接,共建一批跨區域中試熟化及成果轉化基地。推動湖北科技大市場與上海技術交易所等國家級平臺數據互聯、規則互通,共建技術交易網絡。聯合培養專業技術轉移人才,支持在京滬粵等地設立“人才飛地”和創新驛站,實現“異地孵化、湖北轉化”。
市場對接
打造國際流通消費市場網絡
建設國際流通消費市場網絡是湖北提升區域輻射帶動能力的重要途徑。要推動長江中游城市群聯動發展,構建多極支撐、多點發力格局,將湖北打造成為立足中部、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國際流通消費市場網絡重要節點。
打造長江中游消費協同體。聯合湘贛兩省共建消費市場一體化示范區,發放跨省消費券;對接國家離境退稅政策,在武漢天河機場、長沙黃花機場設立跨省退稅服務中心;響應國家“縣域商業建設行動”,在三省交界縣市建設區域性消費節點。
建設內陸開放型消費平臺。銜接商務部“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政策,吸引國際品牌設立區域總部;對接國家跨境電商綜試區擴圍政策,在武漢自貿片區建設數字化保稅展銷中心;銜接國家文旅消費試點,打造“長江文明”國際文旅消費帶。
創新數字消費新業態。響應國家“數商興農”工程,建設農產品跨境電商直播基地;銜接國家供應鏈創新應用試點,培育數字化消費平臺;對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開發“數字楚文化”消費場景。
文化對接
打造荊楚文化的國際展示窗口
今年,湖北提出重點打造大黃鶴樓、武當山、長江三峽、神農架、恩施大峽谷5家世界知名旅游景區,分重點、分時序、梯度推進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這要求我們深入挖掘荊楚文化時代價值,創新文化傳播方式,拓寬文化交流渠道,全面提升湖北文化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要深度對接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將湖北打造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
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IP體系。對接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系統梳理屈原文化、三國文化、長江文化等特色資源,打造“數字楚文化”IP矩陣。聯合國內外頂尖制作團隊,開發文化產品,構建從內容創作到衍生品開發的全產業鏈。推動編鐘樂舞、楚式漆器等非遺項目創新表達方式,融入現代審美和科技元素,增強文化產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
構建多元立體的國際傳播渠道。推動荊楚文化項目納入國家文化交流品牌,支持湖北特色文化產品進入駐外機構采購名錄。創新“文旅+外交”模式,打造具有國際水準的文旅演藝精品,建設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使荊楚文化成為促進民心相通的重要紐帶。
完善文化走出去支撐體系。建立部省合作機制,爭取將“荊楚文化走出去”納入國家對外文化工作重點項目庫。設立省級文化出口孵化基地,為文化企業提供國際市場開拓、IP授權、跨境結算等專業服務。加強與高校、研究機構合作,培養熟悉國際文化市場規則的復合型人才,建設高水平文化貿易人才隊伍。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全球辨識度的湖北文化品牌,使荊楚文化成為展示中華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
(作者均系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