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馬文俊、通訊員袁琳)9月15日,在江岸區永清小路上的一間實驗室內,一臺冰箱大小的白色儀器靜靜運轉。屏幕上,丹江口、洪湖等水域監測點的水生態監測數據不斷傳回,種類、數量、密度等數據變動實時可見。
這一切,過去需要監測人員現場取樣后,在顯微鏡前耗時數小時人工鑒定。如今,通過無人機自動取樣,水體信息遠程傳輸,各類指標自動生成——AI智能檢測系統,已悄然改變傳統的水生態監測方式。
改變的發源地,是生態環境部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監督管理局生態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長江局監測科研中心”)建設的“流域水生態智能監測預警與保護湖北省重點實驗室”。盡管成立才不到一年,該實驗室憑借深厚的科研積累,已自主研發、改進多款AI水生態監測設備,性能水平業內領先,并成為長江水生態保護的“慧眼”和“智腦”。
“你看,這些是蜉蝣目、雞翅目、毛翅目,一般水體里如果出現了它們,說明它這個地方水質良好。”實驗室工作人員說,依托長江局監測科研中心數年來積累的多元海量數據,其研發的AI智能監測儀,一天內可自動分析40個至50個樣本,“比如在藻類檢測上,以前監測人員一天最多看6、7個樣本,眼睛累、效率低。現在一臺儀器堪比7個檢測員。”

該系統不僅能精準識別一百多種水生物種,還能計算生物量、密度、優勢種等指標,一鍵生成“水體報告”。
工作人員介紹,該系統已應用于全國多處重要水域。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多套在線監測系統關注水體中的藻類動向,時刻守護“一庫清水北送”。在長江流域,AI監測設備廣泛應用于藻類水華預警、污染防治評估和水生態調查監測中。
湖北省地處長江中游,擁有眾多湖泊河流,水生態問題復雜多樣。實驗室重點聚焦洪湖、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等典型水體,深入開展智能監測、演變規律與保護機制研究。
基于這些研究成果,實驗室正在優化多元生物聯合預警系統,還可通過發光細菌、藻類、水溞、魚類等指示生物的行為變化,實時判斷水質是否受到污染。
“清潔水體中的生物行為有一定規律,一旦水體出現毒性,它們的游動、發光等行為會發生異常。”實驗室工作人員說,這類更為微觀的指標,有望助力我國水生態保護在源頭治理上取得新突破。“我們還將持續升級AI識別能力,推進相關科技成果的產品轉化與應用,最終實現水生態監測的全面自動化與智能化。”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