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30日,長江首艘甲醇智能船舶“長航貨運006”輪在宜昌船舶工業園吉水正式舾裝。(劉衛東 攝)
以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作為高端裝備制造突破口,湖北明確提出2025年全省船舶工業產值達千億元。
長江奔涌,千帆競發。
湖北作為長江干線流經超1000公里的唯一省份,水運資源豐富,在籍船舶近萬艘。
近年來,湖北緊抓“雙碳”戰略機遇,充分發揮黃金水道優勢,將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作為高端裝備制造的突破口,明確提出到2025年,全省船舶工業產值達千億元的目標。
從全球載電量最大的“長江三峽1”號純電動游輪,到全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湖北綠色船舶產業已斬獲多個全國“首創”“第一”,正成為內河航運綠色轉型的標桿。
數據顯示,目前全省擁有53家船舶總裝建造企業和300余家配套企業,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湖北造”電動船舶核心動力系統市場占有率達62%,居全國第一;運營綠色動力船舶145艘,位列長江流域首位;在建綠色動力船舶233艘,占全國總數的33%。綠色智能船舶產業規模位于全國前列。
不過,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加快建成全國綠色智能船舶應用先行區,湖北仍需破解市場主體“小弱散”、產業集聚效應不強等短板。
多項全國“首創”填補行業空白
9月6日晚7點,純電動商旅游船“君旅號”從紅巷碼頭緩緩駛出,一小時航程,“君旅號”途經江漢關、龍王廟、晴川閣、黃鶴樓等知名景點,與兩岸璀璨的燈光秀交相輝映。甲板上,江風徐徐,來自湖南的游客陳女士稱贊:“江景很好看,船舶行駛也很平穩,沒有噪音和異味,非常舒適。”
“君旅號”是我國首艘純電動商旅游船,2020年首航。其搭載的“綠色心臟”——電動船舶核心動力系統系“湖北造”。
早在2016年,國內電動船舶產業尚屬空白之際,位于武漢的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712研究所率先將目光瞄向電動船舶,研發核心動力系統。之后,712所將首個應用場景鎖定在內河觀光電動游輪,與武漢市輪渡公司合作,打造了純電動游船“君旅號”,并推出了電動船舶行業電池標準規范和相關產品檢驗指南,填補了國內電動船舶產業的空白。
此后,湖北船舶產業不斷追新逐綠:2022年3月,全國最大純電動游輪“長江三峽1”號首航;2023年10月,全國首艘內河氫燃料電池動力船“三峽氫舟1”號首航,國產化率達95%,實現了氫燃料電池技術在我國內河船舶應用零的突破;2023年11月,全國首艘長江支線換電動力集裝箱船“華航新能1”號輪首航……
相比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湖北船舶產業發展并非全國領先,但為何斬獲多項全國“首創”“第一”?
“湖北發展綠色智能船舶有獨特優勢。”湖北廣濟船舶重工集團總經理胡勇峰分析,湖北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綠色智能船舶目前更適用于內河短途航運,與沿海地區主打海船制造形成差異化競爭;二是湖北擁有中船712所、719所、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一批實力雄厚的科研機構和高校,創新動能強勁;作為長江岸線最長的省份,湖北高等級航道里程2090公里,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超230個,廣闊的水域為船舶應用提供了豐富場景。
在此基礎上,湖北搶抓“綠色長江”建設機遇,相繼出臺《湖北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實施方案(2022—2025年)》《湖北省支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若干措施》等相關政策,支持船舶綠色動力技術應用和產業鏈發展。
隨著國內電池等綠色動力產業升級迭代,船舶產業的綠色轉型之勢漸盛,持續增長的市場需求,也不斷激發內河航運“綠”動力。在政策與需求的雙重帶動下,湖北綠色動力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在綠色動力供給上,東湖實驗室運用綜合電力系統技術,將4臺620千瓦甲醇燃料發動機組網,填補甲醇燃料船舶國產配套空白;中國船級社武漢規范所牽頭完成甲醇動力、氫動力、電池動力、船舶智能機艙等19項綠色智能船舶標準規范編制,填補國內空白等。
綠色船舶應用在湖北早已遍地開花:在武漢“兩江四岸”、宜昌“兩壩一峽”水域,純電動游船穿梭其間;全球首款可大批量供貨的智能電動游艇“泡泡豚”,在武漢東湖磨山水域驚艷亮相;陽新仙島湖40艘電動旅游船實現“無廢無噪”航行,每年可減少燃油消耗1200噸等。
創新力量還在積聚。由中船712所牽頭成立的湖北省綠色智能船舶制造業創新中心、由中船719所牽頭成立的湖北綠色智能船舶技術創新中心已整合涉船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等船舶創新資源,加速攻克關鍵技術難題,持續拓展應用新場景。
構建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供應鏈生態圈
9月4日,在位于黃岡市黃州區沿江路的湖北合創重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創重工”)智能車間內,激光切割機正精準切割鋼板,短短幾分鐘便完成各類構件加工,隨后通過“搭積木”式分段總裝,快速組合成船。據介紹,該公司正加緊建造40多艘萬噸級LNG船舶,預計今年年底前可全部交付。
據介紹,國家“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出臺后,企業訂單激增。如,宜昌船舶工業園今年接到新能源造船訂單百余艘,同比增長近四成;枝江船舶工業園新能源船舶訂單已排期至2026年三季度,涵蓋純電動、LNG動力、甲醇燃料等全技術路線。
合創重工搶抓機遇,提檔升級造船平臺,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節約成本。“按照傳統模式,我們一年只能生產兩批,現在分段建造,一年每個船臺能生產5、6批,公司年產能突破300艘。”該公司江船事業部總經理顧江鷹介紹,整個鋼板套料利用率達98%,按1萬噸的船舶來算,單艘船可為船東節省約200萬元的鋼板成本。
據不完全統計,長江上內河航船有11萬余艘。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首席教授吳衛國介紹,根據我國規劃,2030年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現有船舶面臨徹底的更新換代,催生出一個萬億級產業。
但當前內河造船企業普遍存在產量低、生產效率不高的問題,產業迫切需要提檔升級。吳衛國表示,若能借鑒汽車產業的發展模式,整合產業鏈,建設新型工業化產業化基地,實現流水線造船,船舶產業將發生根本性變革。
湖北,正在逐步將這一藍圖變為現實。隨著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加快建設,長江船舶供應鏈平臺持續完善,標準化船型批量化建造呼之欲出。
在武穴長江畔,湖北(武穴)智能化新能源船舶產業園施工現場,支點財經記者看到園區基礎樁基全部完工,目前正進行鋼結構施工。據介紹,該產業園規劃建設科研配套服務區、供應鏈配套區、產業鏈配套區及LNG接卸加注區,預計12月投產。投產后,不僅聚焦萬噸級及以下新能源船舶智能化生產,還將形成從研發到制造、從物流到服務的完整閉環,推動產業鏈提檔升級。
除武穴外,武漢、宜昌等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也在加速建設,推動傳統造船向智能化制造轉型。此外,湖北持續推進船舶供應鏈體系建設,優化綠色智能船舶產業鏈。2023年11月,湖北港口集團聯合武漢、黃岡、荊州、宜昌等地政府投融資平臺共同組建湖北長江船舶供應鏈有限公司,搭建船舶供應鏈公共信息服務平臺,目前該平臺已入鏈企業近千家。平臺幫助鏈上企業融資成本降低約2%,鋼材、船用設備等采購平均成本降低8%。
湖北長江船舶供應鏈有限公司董事長許正山稱,下一步,將以供應鏈為切入點,集合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聚焦船舶產業數字化供應鏈業務,推動“貨、航、船、港、閘”與供應鏈、產業鏈深度融合,構建綠色智能船舶產業供應鏈生態圈。

8月20日,國內首艘4E級純電動清漂轉運船“三峽護壩1號”在三峽庫區水域試航。(彭強 攝)
龍頭缺位、集聚不足難題待解
采訪中,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湖北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缺乏龍頭企業牽引,產業集聚效應不足等問題逐漸凸顯,成為制約產業向高質量發展的“攔路虎”。
華中港航物流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海斌認為,目前,湖北省在船舶建造方面整體規模小、分布散,競爭力不強。
近年來,湖北省雖通過環保整治、產能優化等手段,推動160余家船舶總裝制造企業“瘦身”至53家,但仍缺乏具有行業話語權的龍頭主體。如湖北船舶制造領域龍頭企業——武昌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在內河綠色船舶制造方面占比很小。即使像長航集團這種“國家隊”,其運營船舶也僅占全國內河運營船舶量的6‰不到,對本土船舶制造企業帶動力很有限。
缺乏龍頭企業牽引,導致產業集群效應不強。許正山介紹,湖北雖已構建起“上游原材料加工、中游船舶制造、下游航運服務”的完整產業鏈,但上下游配套的集聚效應明顯不足,產業協同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湖北省船舶制造超50%的配套來自省外。
“產業鏈集聚不足,本質上是產業生態的缺失。”湖北省社科院長江流域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趙霞認為,要打破這一困境,必須先解決龍頭企業缺位的問題,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吸引上下游配套企業集聚,形成“龍頭引領、配套協同、分工明確”的產業生態,才能真正推動湖北綠色船舶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放眼全國,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沿海地區,憑借完善的船舶工業產業鏈和高度集聚的產業生態,占據了中國船舶市場的主導地位。張海斌認為,湖北省在內河船舶產業發展上可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和資源要素優勢,實現船舶制造業要素鏈接、產能鏈接、市場鏈接和功能鏈接。
如何實現產業突破性發展?趙霞認為,湖北要從綠色智能、創新驅動、示范推廣三個層面重點發力。首先,湖北省要推動船舶制造轉型升級,培育骨干企業。其次,要加快關鍵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并完善船舶配套體系建設與服務,打造利益共享的新模式,支持關鍵配套企業深度參與產業發展。同時,還要打造“多點發力”的產業新生態,武漢要打造國際知名的船舶設計之都,宜昌要打造長江中上游最大的綠色智能船舶制造基地,支持文旅集團開展游艇、碼頭租賃業務等。
張海斌進一步分析,湖北省需立足供應鏈思維,以供應鏈為切入點,集合資本、人才、技術等要素,通過打造“鏈長(供應鏈信息平臺)”統籌、“鏈主(需求方)”出題、“鏈創(多方協同)”答題的“三鏈融合”模式,實現要素集成,并依托武漢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以武漢為核心,輻射帶動宜昌、荊州、黃岡等差異化發展的船舶制造基地,建成內河船舶智能化、模塊化、標準化生產線,實現標準船型流水線、批量化建造,構建“綠色智能工廠建設綠色智能船舶”新格局。
為營造良好產業生態,持續釋放輻射效應,2023年湖北制定印發《支持綠色智能船舶產業發展試點示范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省政府新增1億元專項資金,支持船舶綠色動力技術應用和產業鏈發展,武漢、宜昌等地方政府積極跟進,出臺配套支持政策。長江產業投資集團聯合遠海母基金和武昌科創母基金等機構共同設立長江綠水基金,基金總規模100億元,重點圍繞以綠色船舶信息系統、綠色船舶推進系統、綠色船舶生態系統等為代表的高端裝備制造領域開展投資布局,助力湖北打造立足湖北、輻射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的綠色智能航運產業。
湖北省港航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擴大綠色動力船舶應用場景、加快綠色動力補能設施規劃布局、強化綠色動力產業聚鏈成群、加強綠色動力科技攻關,持續推進綠色動力船舶發展,高質量推進“水運上的湖北”建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