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楊文漪 通訊員 宋歌 張瑞芬 婁瑩
近日,在武漢經開區不動產登記窗口前,沌口棉花站小區的業主們近日迎來了期盼已久的時刻。由于房地產開發鏈條長、前期環節銜接不暢等問題,該小區居民曾多年無法辦理不動產權證。在武漢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工作專班的推動下,這一難題最終得到解決,業主們紛紛拿到鮮紅的“紅本本”。
這樣的場景正在武漢各個區域上演。自2024年以來,武漢市已累計推動10.1萬套房屋具備辦證條件,讓越來越多居民實現了“安居有證”的夢想。

沌口棉花站辦證小組向經開窗口贈送錦旗 通訊員 鄧婷婷 攝
“一案一策”破解歷史難題
面對不動產登記前端環節的歷史遺留問題,武漢市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工作機制。武漢市自然資源和城鄉建設局牽頭建立住房更新、稅務、法院、公安等多部門聯席會議機制,組建工作專班,聯動街道、社區分類建檔,按照“一案一策”推進解決。

硚口區黨員先鋒隊在雙虎涂料職工房改項目現場為居民辦證 通訊員 劉敏 攝
“政策落地關鍵在實效,必須把每個小區的情況摸透。”在雙虎涂料職工房改項目現場,硚口區黨員先鋒隊為居民提供辦證服務;針對江夏區宏德嘉園小區土地房屋被房企抵押的問題,采取住宅優先、按套注銷抵押的方式予以解決;對江岸區長航設計院房改房項目房地信息不一致的情況,組織專業人員現場指導補全材料;針對洪山區港東名居項目欠繳稅費的問題,協調稅務部門保障群眾開票繳稅;面對江漢區友好里小區開發主體滅失且項目未竣工驗收的復雜情況,按照“依法依規、分類處置、民生優先”原則,推動相關部門合力攻堅……
與此同時,武漢市從源頭構建“防新增”屏障:將預告登記條款寫入商品房買賣合同,以“一碼關聯”串聯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常態化開展“交房即辦證”,讓新項目從建成到領證無縫銜接。
“跨省通辦”跑出加速度,智慧登記實現“24小時不打烊”
便民服務也在不斷創新升級。“在珠海就能辦好武漢的房產變更手續,太方便了!”常駐珠海的章先生通過“跨省通辦”完成登記業務的經歷,成為武漢市不動產登記便民升級的生動縮影。武漢市通過“一網通辦、一事聯辦、全城通辦、跨市通辦”,全方位優化不動產登記領域營商環境。

武漢市漢陽區不動產登記“云服務”大廳 通訊員 戈玉琴 攝
目前,70余項業務實現網上“即辦即結”,96%的登記事項壓縮至1個工作日內辦結。與湖北、湖南、河南、江西、海南、廣東、江蘇7省133市縣建立“跨域通辦”網絡;布設“漢樂登”自助辦網點;推出“AI能助”智能導服和“云平臺”跨境辦理模式,讓群眾享受“24小時不打烊”的智慧登記服務。

全市首筆跨行“帶押過戶”在東湖高新區不動產登記窗口辦結 通訊員 李夢雅 攝
此外,武漢市還推行二手房“帶押過戶”政策,降低交易成本;推出城市更新中保留建筑登記,讓歷史建筑保護與城市發展并行;創新推出“量化到戶”登記模式破解房地產企業融資難、可視化實景三維登記立體表達產權空間等一系列創新登記服務舉措。
服務送到家門口,“移動窗口”溫暖萬千家庭
暖心服務更讓辦證工作充滿溫度。“政府部門主動提出上門服務,為我辦理房屋繼承過戶手續,讓我深切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硚口區98歲退休老干部的子女幫老人特意送來感謝信。東西湖區不動產登記中心工作人員“組團”下沉社區,張貼公告宣傳辦證相關政策,并現場答疑解惑;東湖高新區將全市首臺不動產登記全流程移動服務車開進小區,為居民現場辦理業務。

退休老干部子女向硚口區窗口送來感謝信 通訊員 劉敏 攝
依托“漢樂登”黨建品牌矩陣,武漢各區先后培育“岸時登”“昌小登”“洪登慧”“硚直登”等黨員服務品牌,開展“送證上門”“延時服務”“不動產登記+N”一事聯辦等增值服務,聯動民政、金融、公證等13個部門,打通服務“最后一公里”。
從登記前端環節歷史遺留問題的“破冰攻堅”到日常服務的“持續升溫”,武漢市通過機制創新與服務升級,讓群眾辦證之路更加順暢,讓“安居夢”落地生根。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