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夏中華、通訊員石白玉、楊叢謙)9月18日,2025年咸寧人才周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通城縣舉行,專業人才、高校院所、企業、創投機構、金融機構等100多名代表參加。
會上,咸寧市人才會客廳、國科新材料(通城)成果轉化中心、通城縣電子信息產業學院相繼揭牌,通城縣還給博士后基地授牌,頒發人才獎勵基金,開展系列人才合作協議簽約,并分兩批簽約14個合作項目。

據介紹,為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咸寧市建立人才編制“周轉 池”,連續14年實施“招碩引博”,引進碩博人才1800余人,在全省創新開展“引才專列”,以“政聘企用”“帶編入企”的方式,精準服務產業發展需求。以咸寧(武漢)離岸科創園和咸寧科技創新中心為依托,構建了“離岸+在岸”的人才新格局,為人才施展才華、實現價值提供廣闊天地。
此外,該市還連續8年舉辦“南鄂杯”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連續7年開展“院士專家咸寧行”活動,建立海內外人才工作站13個,與50余所海內外知名高校簽訂戰略合作關系,吸引了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李德仁院士和龔健雅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高層次人才來咸創新創業。
“三贏興的每一步成長,都離不開人才的支撐。”通城三贏興科技董事長、“南鄂英才”B類人才獲得者劉傳祿在人才分享環節如是說,通過“高校合作+專家引進”拓寬人才來源,設立“15853人才工程”獎勵基金,引進163名高校高才生加入三贏興,企業目前獲得授權專利400余項,成功突破3項行業“卡脖子”技術,獲評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
“沒有咸寧這片沃土,就沒有我今天的成長。”咸寧海威復合材料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余彧講述了他從一名普通研發人員逐步成長為公司總經理的歷程。據介紹,他先后牽頭負責多個前沿項目研發,完成了國內首套產品開發,創造經濟效益3000余萬元,被評為“楚天英才計劃·創新型企業家”。
“后浪奔涌!越來越多青年人才成為技術骨干,在咸寧安家立業,成為真正的新咸寧人。”余彧說,面對早期人才流失的困境,他所在的企業堅定推進“研發在武漢、生產在咸寧”的雙城協同模式,投資5000萬元建立武漢研究院,并配套實驗室、人才公寓和食堂,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系列舉措帶來了顯著成效:研發團隊從5人擴展至90余人,碩博占比超過50%,培育出“光谷3551人才”“荊楚工匠”“南鄂英才”等多位優秀人才。越來越多90后、95后快速成長為關鍵技術負責人和中層骨干,團隊平均年齡僅31歲。
“我們將以最大的誠意、最優的政策、最好的服務,為每一位創業者、每一位創新者保駕護航,讓大家創業無憂、創新無慮!”咸寧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徐小兵說。

當天,啟動式結束后,舉行了金融機構政策解讀會、新材料產業發展交流會、中藥材產業發展技術研討會等活動。
本次人才周以“才聚咸寧 共建支點”為主題,9月15日至9月21日期間,開展項目發布、項目對接、人才引進、學術論壇、成果展示、簽約落地、產才融合等以人才為主題的系列活動。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