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烽火流金 江城壯歌——武漢抗戰遺址展”開幕,吸引大批市民游客觀展。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何宇欣 實習生 何抒澄 攝)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韓揚 李曉娟 實習生 龐澤超
昨日,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精心打造的“烽火流金 江城壯歌——武漢抗戰遺址展”正式亮相。此次展覽是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整合武漢市紅色資源的標志性成果,也是活化歷史記憶的創新嘗試。
多維視角,走進抗戰遺址
武漢,這座英雄城市,在民族危亡之際,一度成為全國抗戰中心,以鋼鐵意志書寫了震撼世界的抗戰篇章。武漢的每一寸土地都承載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戰歷史,現存的八路軍武漢辦事處舊址、漢口新四軍軍部舊址、侏儒山戰役舊址、國民政府第六戰區受降堂舊址等40余處抗戰遺址,是歷史的無言見證,訴說著往昔的英勇與壯烈。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見證地,承載著深厚的紅色基因。在此舉辦抗戰遺址展,更具特殊意義。
本次展覽通過珍貴史料、抗戰文物及多媒體互動,立體呈現武漢抗戰過程,帶觀眾回溯那段烽火歲月。展覽創新采用“武漢抗戰遺址考察員”視角,從辦事員、士兵、兒童、記者等多元群體視角還原抗戰歷史;同時還融合裸眼3D、互動投影等現代科技,打造可觸摸、可參與的沉浸式觀展體驗。
精品文物,感知抗戰歷史
為讓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更加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館方精選了300多張歷史照片、20多件抗戰文物與10多段動態影像,深入解讀44處抗戰遺址。
序廳殘墻旁的炮彈箱里,安放著1938年金陵兵工廠生產的82式迫擊炮彈。該型號炮彈在抗戰時期被大量使用,成為我軍的制勝法寶之一。“八辦”辦公桌上,疊放的《新華日報》仿佛還帶著當年的溫度。這份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漢創刊的報紙,成為抗戰宣傳的重要陣地。
展柜里,《抗戰文藝》《婦女生活》《工合之友》等刊物靜靜陳列,它們在漢創辦或復刊,刊載了大量宣傳抗日、喚醒民眾的文章。其中,《婦女生活》為戰時兒童保育會推出的保育專號,展現了女性在抗戰中的堅韌與擔當。抗戰歌曲集《大家唱》誕生于武漢,收錄了《義勇軍進行曲》《最后的勝利是我們的》等經典歌曲,薄薄的紙頁間,涌動著一個民族不屈的吶喊。
沉浸體驗,點燃愛國激情
在這里,觀眾不只是看展,更是在展中行走。來到序廳“小巷空襲”現場,斷壁殘垣訴說著戰爭的殘酷,墻上密密麻麻的彈孔是侵略者的罪證,而那一張張抗日宣傳海報,仿佛還在散發著當年的熱血與激情。
走近實景復原的“八辦”辦公桌旁,報紙還攤在桌上,一臺老式打字機仿佛剛剛印好了文件。觀眾可以在此拍照留念,留下屬于自己的“考察”記憶。裸眼3D投影劇場是一大亮點,它聚焦武漢文藝抗戰風采,重現了冼星海在獻金運動中指揮合唱的宏大場面,音畫交織,仿佛讓人穿越時空,聽到了那激昂的抗戰強音。
展覽尾廳,一面巨幅日歷墻定格在1945年9月3日——抗戰勝利之日,不少觀眾在此寫下感悟。
走出展廳,出口處是“慶祝世界和平、慶祝光榮勝利”標語,對面“勝利街”的路牌格外醒目。這條因抗戰更名的街道,如今梧桐成蔭、車流如織。戰爭與和平,歷史與當下,在此刻串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